缩略图

批判性思维在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马文静

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菏泽 274000

数学问题解决不仅仅是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质疑、分析和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不盲目接受既定的方法和结论,而是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1 问题情境巧创设,激发思维主动性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里,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对于唤醒学生批判性思维极其关键。一个生动有趣且贴近真实生活的问题场景,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点燃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投入问题思考。讲解“ 行程问题” 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小明和小红同时离开学校前往图书馆,小明步行每分钟60 米,小红骑自行车每分钟180 米,10 分钟后,两人谁离学校更远?具体相差多少米?这类情境与学生日常经验紧密相连,学生理解背景要求毫无困难。当学生开始解答,他们通常不会满足于单一答案,自然产生更多想法:两人的速度时间若改变,结果会如何变化?如果出发时间不一致,计算方式又该怎样调整?通过这种对初始情境的扩展与深入,学生思维被有效激活,他们主动质疑探究,批判性思维便在此过程中悄然发展起来。教师也可设置更具挑战性的情境,例如“ 某个三角形,已知两条边长度分别为 3 厘米和 5 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度可能是多少厘米?” 这个问题本身没有唯一确定解,学生必须调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知识,对各种可能的长度进行仔细分析和合理判断。思考过程中,学生会对不同答案提出疑问并尝试验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由此得以锻炼。设计问题情境时,趣味性和启发性是教师必须考虑的要点,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问题的乐趣与价值,从而提升主动思考的意愿。同时,情境难度必须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既不能太简单而缺乏挑战,也不能过于复杂导致退缩。唯有把握得当的问题情境,才能真正点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后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必要基础。

2 解题过程重引导,培养分析条理性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场景中,教师的引导过程扮演决定性角色,助力学生梳理思路并构建分析的有序性,这直接推动批判性思维的深化。面对具体数学挑战,例如“ 鸡兔同笼” 问题,教师不宜过早揭示解法,转而指导学生完整解读题目情境与目标要求,随后引发思考:信息要素是什么?核心求解对象为何?通过类似方式,学生能精准锁定关键点,规避盲目行动。随后阶段,教师需鼓励学生探索多元解决路径,个体可能倾向于假设法,设想整体为鸡或兔的情形;另一部分则偏好方程法,借助未知变量建立求解框架。在此尝试中,教师应倡导自由表达观点,同时剖析每种策略的潜在优势与局限,提问诸如“ 该方法的适用性与不足何在?” “ 是否存在替代方案更优?” ,促使学生不仅理解方法原理及适用边界,还能从多维视角审视问题,从而锤炼批判能力。解题环节还需注重步骤的标准化与逻辑连贯性,强制要求学生书面呈现详细过程,每一步骤附带明确依据,例如方程构建过程中解释未知数设定理由、等量关系确立依据以及方程求解流程。规范化的操作使学生更深刻把握问题本质,强化问题解析与解决效能。

同步地,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体过程进行回顾性思考,评估遭遇的障碍、应对策略以及简便方法的可能性,反思活动帮助学生迭代优化思路,提升效率并进一步巩固批判性思维。整个过程强调教师角色的间接性与支持性,而非直接干预,确保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实现认知成长。

3 反思总结促深化,提升思维深刻性

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完毕后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总结,构成了提升其思维深刻性的关键路径。这一环节对于塑造批判性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思能够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根本把握。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激发学生多维度审视自身行为。关注所选解题路径的合理性是必要步骤。面对一个问题,可行的解法常常不止一种,思考哪种途径最为简约高效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算“ 25×32′′ ,一些学生可能直接运用竖式乘法,另一些则倾向于分解32 为 4×8 ,利用乘法结合律,先完成 25×4=100 ,再算 100× 8=800 。两种策略孰优孰劣?教师需要促使学生比较它们,理解情境差异下方法选择的实际意义。审视解题中发生的差错同样不可或缺。错误对学生而言难以避免,重要的是深究其根源。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还是注意力分散导致了疏忽,或者是思考方向本身就存在问题?精准定位原因方能有效纠偏,防止重现同类失误。解方程时,忘记等式两边需同步进行相同运算就是个典型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温解方程的基本规程与核心原则,使他们意识到每一步操作都必须有据可依,绝非随意之举。思考问题可能的延伸与拓展构成了反思的第三个维度。教师可以抛出疑问:倘若题目条件发生变更,结果将如何演变?在此问题基础上,又能衍生出哪些新疑问?此类思考旨在拓宽认知边界,孕育创新思维与批判能力。解决长方形花坛问题(长 8 米,宽 5 米,求周长面积)之后,不妨设想:如果长度增加 2 米,宽度缩短 1 米,其周长与面积将产生什么变化?这类拓展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把握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内在概念及运算逻辑,同时增强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持续的反思实践,最终指向思维深刻性的实质性跃升。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在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条理性,使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而反思总结则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化理解,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帮助他们避免错误,拓展思维视野。

参考文献:

[1]刘玉琴, 贺慧, 张琳玲, 滕丽, 韦嘉. 数学自我效能感量表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5, 33 (03): 485-491.

[2]陈晶.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非纸笔测评任务设计与实施[J]. 教学与管理, 2025, (17): 63-66.

[3]王艳聆, 贺慧, 张倩, 张琳玲, 韦嘉. 数学学习兴趣量表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J]. 数学教育学报, 2025, 34 (03):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