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现实数学教育(RME)理论的深度学习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作者

肖龙辉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隆兴中学,421007

一、基于现实数学教育(RME)理论的深度学习的理解

费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思想是 20 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数学教育理论之一。他主张数学教育应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经验,通过“ 数学化”过程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实现“ 深度学习” ,而非机械灌输抽象概念,使学习停留在“ 浅层学习” 的层次。现实本文将以初中数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基于现实数学教育(RME)理论经历“ 现实——数学化——再创造” 的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以供一线老师借鉴与参考。

二、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以初中《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为例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判断初中阶段学生(约 11-14 岁)通常处于“ 形式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认知特点表现为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是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针对学生该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在数学新知识的教学设计时,应考虑以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为载体,让学生将要学习的形式化知识构建在已有的体验和经验之上。“ 数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经验,否则它将沦为空洞的符号游戏[1]。” 整个过程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实现了“ 深度学习” ,期间学生不仅提升的数学的思维能力,更发展了数学核心素养,也体现了教师的育人价值。下面以初中数学中《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基于上述理论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活动一:跨学科、多角度创设情境 情境一:测温模拟实验

利用PPT 的动画演示功能模拟利用温度及测量水的温度的实验,实验一:请同学们先读取甲乙两个烧杯中温度计的示数,建立不等式来刻画甲乙烧杯中水温的高低,接着,用“ 酒精灯” 对两个烧杯加热,使得温度计的示数都增大 30C ,请同学们记录变化后的温度计的示数,建立不等式来刻画此时甲乙烧杯中水温的高低。实验二:请同学们先读取甲乙两个烧杯中温度计的示数,建立不等式来刻画甲乙烧杯中水温的高低,接着,在两个烧杯中加入“ 冰块” ,使得温度计的示数都降低 5C ,请同学们记录变化后的温度计的示数,建立不等式来刻画甲乙烧杯中水温的高低。

情境二:用天平测定质量的模拟实验

利用希沃投屏将手机上的虚拟实验室软件(NB 实验室)呈现在屏幕上,来模拟以下过程:将一个 200g 的砝码加在左盘,将一个 100g 的砝码加到右盆盘后,观察天平的倾斜方向,建立不等式。然后在左右两盆中各增加一个 20g 的砝码,观察天平倾斜状态。

活动二 引导生成性质

问题1: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1,观察每一个表中不等式两边的变形,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同一个表中,不等式变形过程中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由此你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考,经历从“ 从特殊到一般” 的数学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在变与不变中寻找数学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形成原理,在此环节经历数学的“ 再创造” 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提升数学的思维能力。在情境的基础之上,让学生“ 重新发明数学” ,模拟数学家的探究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现成结论。

活动三 探究移项的概念

问题2:把下列不等式化为 x>a 或 x

(1) x+6>5 ; (2) 3x<2x-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在活动二中归纳的不等式基本性质 1 与等式的基本性质 1 进行类比整合,引出不等式变形中移项的概念,使得知识形成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上台板书,在评价过程中,纠正暴露出来的问题,强化不等式基本性质 1 应用过程中的“ 目标意识” 。同时,类比等式的移项的概念形成过程,以(2)为例,归纳出移项的概念及注意事项。同时,将移项的过程用符号语言描述出来,如果 a+b>c ,则b-c

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教学设计反思

数学深度学习是强调理解的、联系的、灵活的、迁移的、应用的、深度思维的、批判与反思的,以数学思维为载体,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认知活动[3]。遵循现实数学教育的理论设计的数学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整体的设计思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因此,为了更好的落实基于现实数学教育(RME)理论的深度学习的教学,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的教学设计反思如下:

(1)教师只有对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水平有充分地认识和清晰的定位,才能合理地设置数学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 数学化” 与“ 再创造” ,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

(2)数学情境是新知认知的起点和载体,合理地设置数学情境如探寻到源头活水,它能使数学学习变得充满生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应该“ 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 。

(3)教学设计要运用“ 问题驱动式” 推动教学进行[4],用符合认知逻辑的问题串诱导学生思考,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 数学化” 与“ 再创造” ,这对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整合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而非权威角色,帮助学生建立不同数学概念间的联系(如几何与代数的关联),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反思,共同建构数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 (荷)弗赖登塔尔,陈昌平、唐瑞芬(译).1995.1.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D].上海教育出版社.

[2] 夏小刚,汪秉彝.2003.2.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30.数学教育学报

[3] 祝敏君.2023.5.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数学深度学习研究[D].35.福建师范大学

[4]张奠宙,李士.2003.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