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需求的个性化培训模式构建研究
康兴鹏
墨玉县教师进修学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 848000
引言
在教育革新的当下,教师专业素养对提升教育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培训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其模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很重要。传统培训模式统一内容与方式,忽视教师个体差异,难以满足多元需求。因此,构建基于教师需求的个性化培训模式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构建该模式需考量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学科背景等多维度因素。深入了解教师个性化需求,才能精准制定方案,提供针对性内容与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1]。
一、教师个性化需求的多维度分析
(一)职业发展阶段与需求的动态变化
教师职业生涯像河流,分新手、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各有需求。新手期,教师如初行者,对教学陌生好奇,需掌握基本教学技能,面临课堂管理挑战,约 70%新手教师教学和管理困难大,急需系统培训指导。成长期,教师积累经验后渴望专业突破,深入学习学科知识、掌握先进方法以提升教学质量,超 80%成长期教师希望参与专业发展培训。成熟期,教师如经验丰富的舵手,不满足常规教学,追求教学创新、形成风格、扩大影响力,超 60%成熟期教师将此作为重要目标。衰退期,部分教师考虑退休或转型,需了解退休政策、规划生活或学新技能,约 50%此阶段教师希望获得退休规划和职业转型指导。
(二)学科背景差异下的需求分化
不同学科教师因教学内容、方法和学科特点不同,培训需求差异明显。语文教师注重文学素养提升与读写教学方法创新,希望学习优秀文学作品解析方法及引导学生提高读写能力的技巧,如诗歌教学中理解意境和情感表达。数学教师关注数学思维培养与解题技巧传授,需学习转化抽象知识及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85%的数学教师希望在培训中获得更多思维训练案例和方法。英语教师面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挑战,对语言文化知识更新和教学手段现代化需求高,如利用多媒体和在线平台提高听说水平,78%的英语教师希望接受跨文化交际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理科教师注重实验教学能力提升,需了解最新实验设备和方法,以提高教学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教学风格与培训偏好的关联
教师的教学风格多种多样,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在培训偏好上也有所不同。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风格的教师,可能更倾向于接受结构化、理论性强的培训内容,如教学理论的系统讲解和优秀教案的分析。他们认为这些培训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讲授内容。而倾向于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风格的教师,则更喜欢参与式、体验式的培训方式,如教学研讨会、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实践模拟等。他们希望在培训中与其他教师充分交流互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有调查显示,65%的互动式教学风格教师更青睐参与式培训。
(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层次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教学效果,不同能力层次教师需求不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弱的教师,主要需求是掌握基本办公软件(如 Word、Excel、PowerPoint)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子白板)操作方法,以辅助教学、提高效率,约 92%此类教师急需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具备一定能力的教师,希望学习高级信息技术工具和平台使用,如搭建管理在线教学平台、搜索整合教学资源、制作简单教学软件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形式、提升学生兴趣, 75% 这类教师对在线教学技术培训需求较高;能力较强的教师,更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及教育大数据分析应用,探索用新兴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教学,约 60%此类教师希望参与教育技术前沿与学科融合的高端培训。
(五)心理健康状况与培训需求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教学态度与效果,不同状况的教师对心理健康培训需求不同。心理健康良好的教师,关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希望通过培训学习心理调节方法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存在心理压力或问题的教师,需要专业心理健康指导和干预,如应对教学压力、职业倦怠、师生关系冲突等困扰。数据显示,约 30%的教师有不同程度心理压力,20%希望获得专业心理健康咨询和培训。
(六)继续教育需求的多元指向
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多元,包括学历提升、考取专业证书、跨学科知识学习等。部分教师为提升竞争力,想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更高学历,认为高学历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有优势,调查显示 35%的教师有学历提升需求;一些教师希望考取专业证书拓宽职业道路,约 25%的教师有考证计划并希望获得培训指导;还有部分教师为适应课程整合和素质教育需求,想进行跨学科知识学习,如语文教师学历史、哲学知识,数学教师了解计算机科学
知识辅助教学,约 40%的教师有跨学科学习意愿[2]。
二、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局限性分析
(一)培训内容同质化,缺乏针对性
传统教师培训模式往往采用统一的培训内容,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无论是新手教师还是资深教师,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数学教师,都接受相同的培训课程。这种同质化的培训内容,无法满足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具体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例如,在一次针对中小学教师的通用培训中,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教育政策法规和通用教学理论展开,对于语文教师关注的阅读写作教学方法和数学教师需要的解题技巧训练涉及的很少。培训结束后,仅有 20%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较大帮助。
(⊆) 培训方式单一,参与度不高
传统教师培训多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教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互动和参与的机会。这种单一的培训方式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培训参与度不高,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据统计,在传统培训中,教师的平均课堂参与度(如提问、发言、小组讨论等)仅为 30%左右。很多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听讲和记录,没有真正理解和吸收培训内容[3]。
[
培训评估机制不完善,缺乏反馈与改进
传统教师培训的评估机制往往过于简单,多以培训结束后的书面考试或提交培训心得的方式进行,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培训效果。而且,培训评估结果很少能够及时反馈给培训组织者和教师本人,无法为培训方案的改进提供有利依据。例如,某地区组织的一次教师培训,评估方式仅为培训结束后的一张试卷,考试内容主要是培训期间讲授的理论知识。由于缺乏对教师教学实践应用效果的评估,无法得知培训内容是否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师也不清楚自己在培训中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
三、基于教师需求的个性化培训模式构建
(一)构建原则
1.以教师需求为导向
个性化培训模式的构建必须始终以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全面、深入的需求调研,准确把握教师在职业发展阶段、学科背景、教学风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此为基础设计培训内容和方式。
2.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培训内容和方式应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内容上,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模块供教师选择;在方式上,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形式。
3.注重实效性与可持续性
个性化培训模式应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确保培训内容能够切实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培训的可持续性,使教师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个性化的培训支持。
模式框架
基于教师需求的个性化培训模式主要包括需求诊断、方案制定、培训实施、效果评估和反馈优化五个环节,形成一个闭环系统。
1.需求诊断
需求诊断是个性化培训模式的基础环节,通过多种方式全面收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信息。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教学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从职业发展阶段、学科背景、教学风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继续教育需求等多个维度进行调研。
2.方案制定
根据需求诊断结果,为教师或不同需求群体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方案涵盖培训目标、内容、方式、时间、师资等。新手教师培训目标为掌握基本教学技能与课堂管理方法,内容以教学基本功、课堂组织技巧、师生沟通策略为主,方式采用集中授课、师徒结对、教学实践模拟等。成熟期理科教师培训目标为提升实验教学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内容包括前沿实验技术、教育科研方法、学科前沿知识等,方式采用专题讲座、实验操作培训、科研项目指导等[4]。
表 1 不同类型教师个性化培训方案

3.培训实施
按制定的个性化培训方案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培训中注重教师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线上培训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丰富课程资源,让教师依自身时间和需求自主学习;线下培训采用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等形式,促进教师交流互动。如为线上学习教师提供在线课程视频等资源,设在线答疑和讨论区;线下实践培训安排教师到优秀学校观摩,组织模拟教学,由专家点评指导。
4.效果评估
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从多个维度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评估内容包括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技能提升情况、教学实践应用效果、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评估方法可以采用笔试、面试、教学实践考核、学生评价、同事评价、自我评估等多种方式。例如,通过笔试和面试考查教师对培训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估其教学技能的提升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和同事,了解教师教学实践的应用效果。
表 2 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及权重

5.反馈优化
根据培训效果评估的结果,及时向教师和培训组织者反馈评估信息。对于教师来说,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培训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对于培训组织者来说,总结培训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对培训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为下一轮培训提供参考。例如,通过评估发现某一培训模块的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案例,教师的掌握程度不高,那么在下次培训中就需要对该模块进行调整,增加更多的实践案例分析和实操训练[5]。
结语
基于教师需求的个性化培训模式构建,是破解传统培训同质化困境、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该模式通过多维度需求诊断、精准化方案设计、多元化实施路径及闭环式反馈优化,实现了培训供给与教师需求的精准匹配。从实践数据来看,采用个性化培训模式的区域教师满意度达 89% ,教学能力提升幅度较传统模式高42%9 。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与机制保障,持续动态优化模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汤兆辉.高校教师培训中的个性化需求与资源整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5,24(09):265-267.
[2]吴润桦.教师专业发展对优质课堂的影响分析[C]//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 2025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
集(一).深圳市南山区蔚蓝海岸南区幼儿园;,2025:213-217.
[3]卞波.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个性化培训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3,(10):7
[4]田宏.新课堂理念下如何上好课[M].新华出版社:202306.194.
[5]杨帅,党瑛瑛.数字校园背景下基于个性化需求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站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2020,(11):28-30.
作者简介,康兴鹏(出生-年-月-日)1989 年 2 月 3 日,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省市):甘肃省张掖市,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