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生物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欧阳国英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第三中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以实际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初中生物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新课改标准的推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文章主要从任务链条设计、实验探究任务、生活情境任务三个方面进行初中生物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基于生物知识体系,精心规划任务链条

任务驱动式教学里面,任务链条的设计要跟生物学科知识体系联系得很紧,教师得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慢慢给任务,让这些任务既有挑战,又能让学生在做任务的时候把学到的知识巩固好[1]。精心安排任务的顺序和难度,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每个步骤里都能学到东西,最后把知识整合起来提高。任务链条这样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去研究生物学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水的利用与散失” 时,教师先设计一条任务链条,让学生逐步理解水在植物和动物体内是如何被利用、散失掉的,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水分利用的视频,让学生知道植物和动物需要多少水分,又如何调节水分的多少。然后提出任务,让大家以小组的形式总结水分是如何蒸发、吸收的,再结合课本知识以及网上查找的资料加深自己对水分散失途径的理解。最后布置任务,让大家写一份报告,讲讲植物是靠哪些气孔来散失水分的,在课堂上展示并交流一下。这样,学生就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地了解,也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生物实验探究,设计实践操作任务

生物实验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任务驱动式教学应抓住实验探究这一优势,设计一些动手做的任务。在设计这些任务时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分析实验,让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去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让学生能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实践中,掌握实验操作的实践能力,并能锻炼学生们的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时,把生物实验探究融入任务之中,教师把任务交给实验设计,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实验,仔细观察消化酶在不同温度下的活性情况。教师提前准备好淀粉溶液和淀粉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做实验的时候要观察并记录不同温度下淀粉溶液所发生的情况,猜测消化最活跃的温度条件。实验结束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消化过程的关键之处,让各小组依据实验的数据来写出实验报告,这样的任务设计使得学生,既在动手操作时知晓了消化过程里的细节,又锻炼了自身的实验操作水平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热点,创设真实情境任务

任务驱动式教学注重把学习同生活实践相联系,教师要利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任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要帮学生领悟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状况。把生物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热门话题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里[2]。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跨学科能力,这样设计的任务有益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体会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时,教师借助创设与生活紧密关联的任务情境来促使学生认识心脏的工作机制,首先让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剧烈运动过后为什么心跳会加快?高血压会不会危害到心脏健康等。紧接着给出任务让学生去了解家里有没有亲人在患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问题,然后向医生讨教有关心脏健康方面的知识内容。之后由学生依靠完成任务和搜集相关数据,去剖析当心脏工作不规律或者出现其他问题的时候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把这些调查成果整理出来,在班上展示给学生们看。如此一来,不但把生物课里的知识同我们的生活联系了起来,而且学习到了如何借助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应对现实情况中的难题,这样就改善了自己的生物实践活动能力。

结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属于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精心设计的任务链条、与生物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任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任务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及综合能力。以后,教师需要不断尝试创新,研究出更多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母娟. 情境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华夏教师,2024,(35):72-74.

[2] 王海斌.学科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4,(S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