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国学经典梯度积累

作者

谭国玉

湖南省耒阳市城北完小 421800

一、新课标视域下国学经典梯度积累的时代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 文化自信” 置于核心素养首位,强调通过语文学习“ 热爱中华文化”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本载体,其系统性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梯度积累理念正是响应新课标“ 螺旋上升” 原则,强调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经典内容序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实现文化浸润。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更是培育文化认同、塑造民族品格的关键路径。

当前小学国学经典教学实践存在三大痛点:内容碎片化——经典篇目常以“ 点缀” 形式出现,缺乏贯穿各学段的有机序列;方法单一化——过度依赖诵读记忆,“ 讲-背-考” 模式使学生兴味索然;评价功利化——停留于字句默写检测,忽视对文化精髓的理解内化与价值认同。这些困境呼唤着系统性与创新性的教学变革。

二、梯度积累体系的科学建构:以认知规律为基

梯度积累体系需严格遵循小学生“ 意象感知—文脉理解—哲思浸润”的认知发展规律,构建清晰进阶路径:

1.低段(1- 2 年级):意象感知,童趣启航聚焦《三字经》《千家诗》《笠翁对韵》中韵律鲜明、意象生动的短章。核心目标在于通过诵读、吟唱、图画等,初步感知汉语音韵之美与经典中蕴含的自然、生活意象(如“ 白毛浮绿水” 之趣、“ 粒粒皆辛苦” 之实),培养亲近感。如《江南》一课可通过“ 鱼戏莲叶” 的童趣手势舞,让“ 莲叶田田” 的意象在孩子心中扎根。

2.中段(3- 4 年级):文脉理解,故事引航

引入《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精选及成语故事、历史典故。重在理解文本表层含义、基本行为规范,并借助人物故事、历史背景感知文化脉络。如通过“ 黄香温席” “ 孔融让梨” 等故事剧表演,深刻体悟“ 孝” 与“ 悌” 的伦理温度。

3.高段(5- 6 年级):哲思浸润,思辨远航深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选读及优秀古诗文。引导探究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如“ 仁者爱人” “ 生于忧患” ),鼓励联系现实进行初步思辨,培育文化认同与批判性思维。如围绕“ 孟母三迁” 展开“ 环境与成长” 的辩论,使经典智慧在思辨中焕发生机。

三、创新教学方法的多元实践:让经典活起来

在梯度体系的坚实基础上,需借助创新教学方法打通经典与学生生命体验的通道:

1.情境浸润,激活情感体验:

(1)戏剧体验场: 将经典故事、诗词意境转化为剧本。如编排《守株待兔》短剧,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刻体会“ 固守陈规” 之愚,课堂成为思想碰撞的微型剧场。

(2)生活链接点: 创设真实生活情境。母亲节组织“ 诵《游子吟》,写感恩卡” 活动,将“ 临行密密缝” 的古典母爱转化为对现实亲情的体悟与表达。

(3)多感官工坊: 融合音乐、美术、肢体。为《春晓》配乐、绘制诗中春景,或编排表现“ 处处闻啼鸟” 的律动,使经典在音画舞中立体呈现。2.学科融合,拓展认知疆域:

(1)“ 诗画同源” 创作坊: 语文与美术联动。学习《山行》后绘制“ 霜叶红于二月花” 之景,或以水墨表现“ 孤帆远影碧空尽” 的意境,以视觉

艺术深化诗境理解。

(2)“ 历史中的经典” 探索营: 语文与历史/道德法治协同。探究“ 苏武牧羊” 时汉匈关系背景,理解“ 气节” 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崇高价值,使精神内涵具象化。

(3)“ 经典中的科学” 发现角: 挖掘经典中的自然观察与智慧。学习《两小儿辩日》,延伸探究光影现象,使古老思辨点燃现代科学好奇之火。3.技术赋能,创新传承载体:

(1)AR/VR 奇幻境: 运用增强/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佩戴设备“ 漫步”于《清明上河图》汴京街市,或“ 登临” 古诗中的鹳雀楼,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度感知历史风貌与诗境空间。

(2)数字创作台: 鼓励数字创作。使用动画软件制作“ 铁杵磨成针”故事短片,或用编程创作互动式《论语》名句问答游戏,让经典在指尖焕发新生。

(3)云端共读圈: 利用在线平台。建立班级经典诵读博客或微信群,定期分享朗读音频、阅读心得;参与跨校、跨地域的“ 同一首诗” 云端朗诵会,拓展学习社群。

四、评价机制的革新:见证成长足迹

评价需匹配梯度目标与创新实践,实现从“ 重结果” 到“ 重过程” 、从“ 单一知识” 到“ 综合素养” 的转变:

1.“ 经典成长存折” : 个性化记录册,持续追踪学生诵读篇目数量、参与活动(戏剧、绘画、探究等)的深度与频率,清晰描绘积累轨迹。

2.“ 多维展示台” : 通过诵读会、课本剧展演、诗配画展览、辩论赛、数字作品发布会等形式,全面展示学生在语言表达、艺术创造、思维深度、技术应用等多维素养的发展。

3.“ 浸润式对话录” : 在情境任务(如围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讨论班级规则)或项目学习中,观察并记录学生运用经典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评估其价值认同与迁移水平。

五、实践成效与深远价值

在某实验小学的系统化实践表明(为期一学年):实验班学生在国学经典亲近度问卷中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班;在“ 经典故事新编” “ 现实问题经典解决方案设计” 等创新任务中,展现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深刻的文化理解力;学生自发组织的“ 班级论语日” “ 诗词飞花令” 等活动蔚然成风。一位学生在学习笔记中写道:“ 《孟子》里的‘ 浩然之气’ ,让我在长跑最后一百米时,感觉不是在用腿跑,而是在用‘ 气’ 撑!”

新课标背景下的国学经典教育,唯有以科学梯度为筋骨,以创新教法为血脉,才能真正实现“ 以文化人” 的育人目标。通过构建契合认知规律的梯度体系,依托情境化、跨学科化、数字化的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维发展性评价,我们能够有效破解教学痛点,使承载千年智慧的国学经典真正成为滋养当代儿童精神生命的源头活水。当经典学习成为一场场充满童趣与哲思的探索之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能如春雨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文化自信的璀璨之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崧舟. 文化自信视域下小学古诗文教学新探[J]. 小学语文教学,2023(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