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利用

作者

祝灵华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滨河中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文标题:《太空一日》(选自杨利伟《天地九重》)

单元主题:第三单元“ 科学探索” ,聚焦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与智慧。课文内容:

本文节选自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回忆录,详细记录了他乘坐“ 神舟五号” 飞船进入太空时遭遇的意外事件(如“ 共振” “ 神秘敲击声” “ 舷窗起雾” 等),以及他在极端危险与未知中保持冷静、坚守职责的心理活动和行动。课文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展现了航天员在生死考验面前的勇敢、理性与责任感,体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无畏精神。

与“ 勇敢” 主题的关联:

直面未知的恐惧:杨利伟在太空遭遇突发事故时的心理波动(如“ 以为要牺牲了” )与最终选择坚持任务。

理性与勇气的结合:他通过科学判断(如“ 敲击声来自舱内” )和冷 静操作化解危机,体现“ 勇敢” 不仅是无畏,更是智慧与责任的体现。

探索精神的传承:结尾处提到“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新的体验” ,呼应人类探索未知的永恒勇气。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如环境、动作、心理)表现“ 勇敢” 的内涵。

学习用“ 勇敢” 的多维度定义(理性、坚持、责任)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

通过角色代入、小组讨论,体会航天员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状态。

结合生活实例,探讨“ 勇敢” 在现实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精神的敬仰,培养直面困难、理性应对的勇气。

三、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处于青春期,对“ 冒险” “ 英雄” 话题有天然兴趣,但对“ 勇敢” 的理解可能停留于表面(如“ 无所畏惧” )。

面对学习压力或社交挑战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需引导其理解“ 勇敢” 与理性、责任的关系。

教学应对策略:

通过真实案例(航天故事)激发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从“ 个人英雄主义” 转向对“ 理性勇气” 的思考。

联系生活,将“ 勇敢” 转化为可实践的品质(如面对失败、坚持尝试)。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神舟飞船发射视频片段,提问:“ 如果你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会害怕吗?为什么还要选择冒险?”

关键词引入:板书“ 勇敢” ,学生分享对“ 勇敢” 的理解(预设:不怕危险、坚持、帮助他人等)。

2. 初读课文,感知“ 勇敢” (10 分钟)

任务1:快速阅读课文,标注杨利伟遭遇的危险事件及应对方式。

示例:共振带来的剧烈疼痛(“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 ∣∣ 通过深呼吸保持清醒;舷窗起雾 $$ 用胳膊擦窗并报告地面。

任务2:小组讨论:杨利伟的“ 勇敢” 体现在哪些细节中?预设:冷静记录数据、坚持完成任务、隐瞒恐惧以稳定团队信心。

3. 深入分析,理解“ 理性之勇” (15 分钟)

聚焦关键段落:

段落1:“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以为要牺牲了。”

分析:描写生理痛苦与心理恐惧,反衬其坚持任务的理性选择。

段落2:“ 我无法判断飞船……敲击声来自舱内。”

分析:通过科学推理化解恐慌,体现“ 勇敢” 与智慧的结合。

对比讨论:

如果杨利伟因恐惧放弃任务,是否还是“ 勇敢” ?结论:真正的勇敢不仅是无畏,更是在恐惧中坚持理性与责任。

4. 联系生活,迁移应用(10 分钟)

活动 1:角色扮演——模拟“ 飞船突发故障,你是指挥中心,如何鼓励航天员?”

学生分组设计对话,体会支持与勇气的传递。

活动2:分享“ 我的小勇敢” —

学生讲述自己或他人面对困难时的理性应对(如考试失利后调整心态、帮助他人等)。

5. 总结升华(5 分钟)

教师总结:

勇敢 理性+责任+行动,不仅是“ 不怕死” ,更是“ 知风险而坚持” 。

引用课文结尾:“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新的体验” ,强调探索精神的永恒价值。

作业布置:

小作文《我的勇气时刻》:记录一次克服困难的经历,并分析其中的“ 理性” 与“ 责任” 。

五、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真实航天故事激发兴趣,学生能结合文本细节分析“ 勇敢” 的多维性。

角色扮演和生活分享环节让学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体验,情感共鸣强烈。

不足与改进:

对“ 理性之勇” 的讨论时间不足,部分学生仍停留在“ 不怕危险” 的层面,需补充案例(如科学家在失败中坚持)。

可增加拓展阅读:推荐《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探险家的故事,深化主题。

教学启示:

部编版教材的选文注重真实情境与价值观引导,教师需善于挖掘文本中的“ 精神密码” 。

心理品质的教学应避免空洞说教,需结合具体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

附:板书设计

markdown

复制

勇敢:理性 责任 行动

此案例结合部编版教材特点,以真实文本为载体,通过情境创设、细节分析与生活迁移,帮助学生理解“ 勇敢” 的深层内涵,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