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补偿机制研究

作者

邱海清

211204199003211020

一、引言

大型水利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然而,随着全球范围内大型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其对流域生态环境尤其是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日益凸显。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发挥的基础,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保障生态安全、提供生态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深入研究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探索有效的补偿机制,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负面影响

1、水文情势改变 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显著改变了流域的水文情势。水库蓄水导致河流流量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下游河道枯水期流量减少,洪水期流量调节,使得河流原有的自然涨落规律被打破。这种改变直接影响了依赖特定水文条件生存和繁衍的水生生物。例如,许多鱼类的洄游习性因河道水流变化受到阻碍,无法完成正常的产卵、育幼等生命活动,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同时,水位的变化还会引起河漫滩湿地的萎缩或消失,而河漫滩湿地是众多鸟类、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觅食地,其生态功能的丧失严重威胁了相关物种的生存。

2、地貌形态变化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坝的修建、河道的整治等活动会对流域的地貌形态产生深远影响。大坝拦截泥沙,使得下游河道泥沙含量减少,导致河道冲刷、河岸侵蚀,进而改变河床形态。此外,水库蓄水淹没区域会形成新的地貌景观,大量陆地生态系统被转变为水域生态系统,原有的动植物栖息地被破坏,许多物种失去了生存空间。一些适应于陆地环境的植物和动物,由于栖息地的丧失,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因水利工程的阻隔而受到干扰。例如,水库的存在改变了营养物质的输送和循环过程,使得下游生态系统的营养供给发生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同时,水利工程还可能导致外来物种的入侵,由于生态系统的改变为外来物种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一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缺乏天敌的制约,迅速繁殖扩散,对本地物种造成排挤和竞争,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正面影响

1、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在一些情况下,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会形成新的生态系统。水库蓄水后形成的大面积水域为一些水生生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和繁衍场所,可能会吸引一些喜水生物的聚集。例如,一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会在水库中形成新的种群,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库生态系统会逐渐发展和完善。

2、局部生态环境改善 水利工程通过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例如,在干旱地区,水利工程的灌溉功能可以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从而为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此外,水利工程的防洪功能可以减少洪水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生物栖息地和生物资源。

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一)平衡利益相关者权益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包括工程建设方、当地居民、生态保护组织等。工程建设方通过水利工程获得经济效益,而当地居民可能因工程建设失去土地、渔业资源等生计来源,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会影响到广大公众的生态利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对受到损失的群体进行合理补偿,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

(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由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存在诸多负面影响,仅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受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用于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物种保护计划等,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生态补偿,可以将生态保护成本纳入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促使工程建设方和相关利益主体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经

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一)经济层面

1、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生态补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一方面,政府加大财政资金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将生态补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补偿,通过发行生态债券、开展生态补偿项目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生态补偿项目。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基金,通过上下游地区的协商和合作,共同筹集资金用于流域生态保护。

2、科学确定补偿标准 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恢复成本等因素,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条件价值法等多种方法,科学确定生态补偿标准 。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补偿标准,确保补偿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技术层面

1、加强生态监测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体系,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前后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技术等,实时获取生态环境数据,及时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同时,加强生态评估工作,定期对生态补偿效果进行评估,为调整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2、推广生态修复技术 加大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针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采用合适的生态修复技术,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湿地恢复技术等,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生态修复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生物多样性具有复杂的影响,既有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面影响。为了平衡水利工程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至关重要。通过从政策法规、经济、技术等多个层面构建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平衡利益相关者权益,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和实践,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以更好地应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杰,刘敏,张晓丽等。我国大型水利工程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现状与优化路径 [J]. 环境保护,2025, 53 (02): 45-50.

[2] 李阳,王强,赵辉等。西南地区水电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累积效应及补偿措施 [J]. 生物多样性,2023, 31 (10): 23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