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及其重要创新
薛雯
济南大学 250024
一、引言
在全球化格局剧变和科技革命浪潮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重大现实与战略意义。它为我国突破传统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核心动力。深入探究其内涵,深化对现代生产力规律的认识,并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二、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
(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根本动力源。不同于传统生产力依赖要素投入增加,新质生产力凭借突破性科技创新实现质的飞跃。以 5G通信技术为例,其超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的特性,并非传统通信技术的简单改良,而是基于全新的通信原理与技术架 构实现的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前沿颠覆性,以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算法为例,它赋予了机器自主学习和决策的能力,使得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达到了超乎想象的 精度与效率,进而在安防监控、智能客服、自动驾驶等行业掀起了革命性的变革 。这些创新改变生产函数,突破技术与资源限制,释放巨大潜能。
(二)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理念紧密相连,强调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
性。首先,在产品和服务层面,它聚焦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重提升产品品质与附加值。以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为例,从传统的通用性产品向个性化的转变,为患者提供了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
其次,新质生产力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摒弃了传统粗 放式的发展模式。在能源领域,新能源技术的蓬勃发展,有效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④。这种对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契合,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方面的重要价值。
(三)反映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
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为新兴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深度转型。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附加值高,如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创新商业模式。传统产业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技术实现自动化升级以及绿色生产理念,实现了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管理,促使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实现了产业的凤凰涅槃。
(四)融合多元要素协同发展
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智力支撑。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复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敏锐洞察机遇,推动技术突破与应用转化。数据作为新兴的关键生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三、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创新
(一)科技创新模式创新
1. 跨学科融合创新成为主流
新质生产力驱动科技创新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催生新知识体系(如生物科技与材料科学结合诞生智能材料、精准医疗等创新产品)。此模式转变单一研发格局,实现多维度攻克复杂问题。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积极组建跨学科团队,围绕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多领域开展联合研究,旨在攻克 5G 通信芯片等关键技术难题, 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
2. 开放式创新模式广泛应用
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已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需求,取而代之的 是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蓬勃兴起。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 及其他各类创新主体之间打破壁垒,通过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实现知识、技术、 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创新。
(二)产业变革路径创新
1.平台经济引领产业组织创新
平台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组织形式,重塑产业格局:通过信息汇聚消除时空限制和信息不对称,构建多边市场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以共享单车平台为例,整合闲置资源精准匹配需求。推动产业组织向网络化生态系统转变,参与者协同共生创造价值增值,引领新趋势。
2. 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创新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正经历 着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变革。传统的产业集群主要侧重于地理空间上的企业集聚和 产业配套,而如今借助数字技术,产业集群实现了从物理集聚向虚拟集聚、从要 素集聚向创新集聚的转变。通过构建数字化产业集群平台,集群内企业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协同设计、供应链协同等功能,有效提高了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 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
(三)要素配置机制创新
1.数据要素市场构建与价值释放创新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市场构建和价值 释放机制呈现出创新性的特点。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积极推 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和规范发展。通过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明确数据交易规则、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等措施,保障数据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数据要素 的有序流通和市场化配置。
2. 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转向多元化、市场化、能力导向。突破传统学历、职称、论文限制,重点考察创新能力、实践成果及产业贡献。例如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领域,拥有核心专利或实现成果转化的人才,即使学历非顶尖,亦可获高认可与优厚激励。激励机制从单一物质奖励拓展至股权激励、荣誉表彰、职业发展等多元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结论
新质生产力本质体现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导向、产业结构升级及多元要素协同等特征。它在科技创新模式、产业变革路径、要素配置机制等领域的创新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把握其内涵及创新点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需强化科技创新战略,完善创新生态,优化产业政策,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适应全球变革潮流,展现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鹤 .(2023).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J]. 经济研究 , (1),3-12.
[2] 吴敬琏.(2024).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3] 林毅夫 .(2023). 产业结构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J]. 管理世界 , (2),45-56.
[4] 蔡昉 .(2024). 新质生产力中的要素协同 [J]. 经济学动态 , (3),23-34.
[5] 王中林 .(2024) 跨学科融合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J]. 科学通报 ,(5), 123-132.
[6] 任正非 .(2024). 华为的开放式创新实践与探索 [J]. 通信世界 , (6),7-15.
[7] 程维 .(2024). 平台经济与产业变革 [M]. 上海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8] 李东生 .(2024). 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广东实践 [J]. 南方经济 , (4),8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