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交通公路施工中的绿色施工技术应用

作者

李小卫

河南路星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河南省洛阳市 471000

引言

交通公路作为连接区域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施工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产生成本高昂且污染物排放集中。传统粗放式施工模式不仅带来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水土流失、噪声振动、粉尘扬散等环境问题,影响沿线生态系统与居民健康。伴随着国家“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政策的不断推进,公路施工领域亟需在设计、材料、设备与管理等环节加快绿色技术应用,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安全高效的施工新模式。因此,本文在总结交通行业绿色施工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分析五大关键应用领域的技术路径与实施效果,以期为公路施工绿色化发展提供系统性方案和理论支撑。

一、路基优化设计与节材降耗

路基工程在公路施工中占比大,优化设计可显著降低土石方量与资源投放。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采用数值模拟与地质雷达探测相结合的方式精准划分软弱路段与坚硬基床,通过局部加筋、换填或加固措施实现整体稳定性,同时减少填挖土方比。对于平原地带,利用 W 形配合线或竖曲线优化,实现抛填均衡与就地利用,降低外运成本;在山区高陡路段引入岩石碎石复合填筑技术,以提高承载力并减少塑性变形。设计阶段即嵌入绿色指标,如材料再利用率、施工能耗和碳排放量,通过多目标优化算法对比不同方案的经济与环保效益,确保路基设计既满足路用功能又具备低碳、节材特性。

二、再生材料与环保路面技术应用

沥青路面和水泥稳定基层是公路面层的主要构成,可将工业废弃物或旧路面再生利用纳入绿色施工范畴。在沥青路面施工中,推广冷热再生工艺,将旧路面碎料经过现场或离场再生处理后与新旧沥青掺合,既能恢复路面结构性能,又能节约近半的原生集料与沥青用量。对水泥基层,可在配合比中 60% 掺入矿渣粉、硅灰或粉煤灰,提高混合料的后期强度与抗渗能力,并减少水泥消耗。路面结构设计上,引入透水混凝土和海绵下承层技术,以增强路面对雨水的渗透与蓄存功能,减轻沿线排水设施负荷。此外,结合高反射率涂层与冷却剂涂敷,可降低路面温度,从而延缓高温老化裂缝的产生。

三、节能减排施工设备与工艺创新

施工机械是碳排放和能耗的主要来源之一。推广使用电动或混合动力施工机械,可在保证施工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燃油消耗与尾气排放。针对路面摊铺与压实环节,采用智能化摊铺机与静压型振动压路机,通过GPS+ 激光扫描技术实现自动铺设厚度与密度控制,减少返工需求并提升压实效果;在挖填土方作业中引入遥控挖掘机与无人驾驶自卸车,实现高危作业场景的远程操作与协同调度,从而提高作业安全并节省人力资源。同时,推广采用节水的抑尘剂与在线喷雾装置,控制施工扬尘,并在临时用水管理中采用循环水系统以减少淡水消耗。

四、施工过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公路施工过程中,应系统化地进行环境分区管理与污染治理。针对施工现场扬尘与噪声,可在敏感区设置防尘帷幕或隔音屏障,采用湿式作业、路面高压冲洗和机动车轮胎清洗台等措施,并配备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颗粒物浓度与噪声级别;在沿线水体旁施工时,通过设置钢板围堰、沉淀池、植被拦截带和生态挡土墙等设施,有效拦截泥浆和固体悬浮物进入河道,并结合自动采样与现场水质监测,对 PH 值、浊度和溶解氧进行周期性检测;对于沿线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应制定生态暂避迁移预案,施工前组织专家将个体或群体迁移至临时保护区,施工结束后通过原生种植结合人工造林、草籽撒播与固坡网植技术,快速恢复围岩与边坡植被覆盖,实现生态连通与廊道功能;在路基与面层施工阶段,应科学规划生态廊道位置,并在排水沟、涵洞口、护坡下方增设孔状或管道式动物通行设施,为小型哺乳动物、爬行类和两栖类提供安全迁徙通道;同时,通过编制环境管理计划,落实施工人员环保培训与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第三方环境核查与验收,确保施工安全与生态保护双目标的有效平衡和可持续推进。

五、施工信息化监管与绩效评价

信息化手段是绿色施工管理的有力支撑。通过在施工现场搭建基于云计算和微服务架构的互联网平台,将施工进度、机械油耗、材料消耗、扬尘浓度、噪声级别、废水排放等环境监测数据实时采集并上传至云端,结合 BIM 模型与 地理信息系统,形成多维数字孪生环境,再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清洗、挖掘和预测,实现在线可视化大屏展示和预警推送,为管理者和监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与责任台账。现场部署的物联网传感器覆盖挖掘机、压路机等重型机械的运行状态监测,以及施工区域空气质量和噪声环境监测,通过手机APP 或微信小程序,施工人员可即时查看设备运行效率和绿色治理进度,并根据系统建议开展维护保养。平台内嵌碳排放核算模型,将节能减排任务量化分解至各施工班组,并与绩效考核和激励体系挂钩,形成目标驱动的闭环管理机制。系统根据实时数据生成周报和月报,自动比对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生成合规性报告,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和透明度,还辅助企业优化施工方案与资源配置。为保障数据安全与溯源,平台可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关键指标和操作日志,确保信息不可篡改。未来,可通过引入强化学习算法和数字孪生仿真,进一步实现绿色施工的智能优化和自适应调度,为公路、桥梁、隧道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施工信息化解决方案。

结论

交通公路施工的绿色转型需要在设计、材料、设备到管理的各环节统筹推进。路基优化设计可减少土石方量并提升稳定性,再生材料与环保路面技术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可行路径,节能减排设备与工艺的推广降低了碳排放与能耗,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确保施工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而信息化监管与绩效评价为全过程提供了透明、高效的管理机制。未来,应强化技术创新与科研投入,加快研发低碳新材料与自动化施工装备;完善绿色施工标准与政策激励体系,推动业主、监理与施工单位的协同配合;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跨学科合作,提升整体行业绿色发展能力。只有在政策支持、技术研发与行业实践的多重驱动下,才能实现交通公路施工的绿色、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浈禛 . 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管理原则及应用要点分析 [J]. 中国 建 筑 金 属 结 构 ,2024,23(12):119-121.DOI:10.20080/j.cnki.ISSN1671-3362.2024.12.041.

[2] 陈银钢 . 陈银钢绿色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J]. 安装 ,2024,(S2):162-163.

[3] 林斌 .BIM 技术在道路提升改造项目全生命期的综合应用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4,(1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