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孤独症儿童沟通能力的专项培养

作者

王建新

邹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山东济宁 273500

引言

孤独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表现为社交沟通困难、重复行为和兴趣狭窄等症状。早期干预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能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沟通障碍作为孤独症儿童最核心、最常见的障碍之一,直接影响其认知发展、社会交往以及情感表达。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推进,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沟通能力已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沟通不仅是语言的训练,更是社交行为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基础。因此,开展系统化的专项培养,探索科学、可行的沟通干预路径,对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孤独症的概念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三岁前显现,以社会性障碍、语言和交流障碍、刻板兴趣和刻板动作为主要特征。ASD 患儿最棘手的问题是自身社会进程发展受限,社会性交往障碍,特别是无声性和有声性社交是孤独症患者与周围人群表现出的明显差异,也直接波及患儿的学习及生存技能。因孤独症患儿症状千姿百态,发展、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差异之大,须进行个体化教学和治疗。随着人们对孤独症了解的不断深化,早期诊断和科学干预已成为这些孩子健康发展的主要道路。

二、孤独症儿童沟通能力专项培养的原则

(一)个别化干预与因材施教的实施原则

因为孤独症儿童的交流能力水平有很大差异,所以要按照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水平以及偏好制定个人治疗方案。个别化干预的核心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即要根据其始动行为、发展水平、谈话方式对他们进行评估,从而明确适合他们的目的。例如,部分儿童没有任何语言能力,就要首先教授其一些非语言的行为 ( 如肢体语言或卡片 ),开始进行沟通练习 ; 而部分儿童具有语言能力的话,需要关注如何用一些词汇以及句子表达自己,实现沟通的愿望。针对不同的儿童,教师要采取不同方式,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兴趣爱好,通过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书籍等方面调动其积极性,让其参与交流练习。

(二)情境嵌入与功能性沟通优先的原则

孤独症儿童由于不能有效地将他们在学校里习得的言语技能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恰当运用,需要其进行日常生活场景中的言语训练,而且强调言语技能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功能性言语”指的是满足孩子基本需求和具有实用性的言语沟通行为,如要某东西、表达心情、寻求帮助等。教师要为孩子创造真实的日常场景机会去进行言语训练,如进餐、玩耍、盥洗期间教授孩子如何在恰当的情况下说或用某种方式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例如让孩子说出在零食时段想要苹果,用手势 / 图片表达他想要吃的零食,这样让孩子学会把他们所学到的沟通方式运用于自己日常生活中。基于情境的教学让学习活动更加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孩子对语言转换的能力,激发他们更多、更持久地运用语言的意愿。

(三)持续性训练与家庭协同支持的原则

发展交流技能的训练是长期递进的过程,对孤独症儿童来说需要反复学习、不断练习、不断提高能力。因而训练最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延伸到家庭环境中,建立一个家校联合教育的支撑体系。让教师在学校的交流训练告诉家长,家庭教育应该保持同样的教学模式和同样加强言语的方式,家长可以在家中继续使用图片沟通系统或者选择一些生活场景加强日常交流的训练,比如教导孩子表达“我想要出去”“我好累”等等。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可以大大延长练习的时长、扩大练习的范围,从而加速技能的推广。只有教育机构和家庭联合才能为孤独症儿童搭建一个稳定、连续、强有力的交流发展的平台。

三、孤独症儿童沟通能力专项培养的干预路径

(一)结构化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设定与训练方法

结构化教学重视环境、任务的预见性,在孤独症儿童言语交际技能培训方面具有重要辅助作用。例如,在交谈技巧中,教师可以利用写明时间的流程表、视觉指示以及任务分解成小步骤的形式帮助他们建立起口头叙述的序列逻辑、好习惯的建立。如在“索要物品”的课程中,可以制订明确的流程,首先为学生提供一张食品图片板,让他们指认自己想要的食品— 一饼干。其次指导其尝试模仿并说出要求——索要饼干。最后将饼干作为奖品奖励给学生。通过有序反复地训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语言与行为的关系,同时根据学生水平不同分层次制订不同的语言目标,由单字到短语再到句型,从而增加语言的丰富性。结构化教学可以减少学生语言思维任务,加强他们语言输出以及连续性。

(二)借助替代沟通系统(如PECS)的初步交流训练

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是一种常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替代沟通工具,特别适用于语言发展初期或尚无口语能力的儿童。PECS 训练通常分为六个阶段,逐步教会儿童通过交换图片来实现沟通目的。在初期阶段,教师可采用儿童喜欢的物品(如玩具小汽车、零食)制作对应的图片,训练其通过主动递交图片来获取想要的物品。例如,当儿童想要玩汽车时,必须从图片册中找到“汽车”图卡并交给教师,教师立刻给予实物作为反馈。该方式强化了“沟通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提升了主动表达的意愿。随着训练深入,儿童会学会使用多张图卡构成短语如“我想要 + 苹果”,甚至回答简单问题。PECS 的使用突破了语言障碍,为非言语儿童提供了实用、可替代的表达方式,是促进早期沟通行为形成的有效路径。

(三)通过日常生活情境引导提升主动沟通与社交互动

将沟通训练自然融入儿童的生活日常,是提升其主动沟通与社交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或家长可在起居、饮食、游戏、出行等情境中设置“语言需求点”,创造表达机会。例如,在穿衣前,故意拿错衣服,引导儿童表达“我不要这个”或“我要红色”。在游戏过程中,设置“等待”环节,引导其说出“轮到我了”或“请给我”。一个实际案例中,有位低龄孤独症儿童喜欢荡秋千,教师在户外活动中设计“轮流玩”的规则,只有当他说出“我想荡秋千”时才给予机会。起初通过手势和提示逐步引导,随后过渡到使用口语表达。经过几周训练,该儿童不仅能够主动表达,还开始关注同伴行为,尝试进行简单互动。这样的日常情境训练有助于儿童将语言应用于真实交往中,提升其社会沟通的动机和自信心。

结语:孤独症儿童的沟通障碍对其社会适应与全面发展构成重大挑战,科学、系统的沟通能力专项培养尤为关键。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个别化、情境化与持续性原则,结合结构化教学、替代沟通系统和日常生活引导等多元干预路径,全面提升孤独症儿童的表达与互动能力。同时,家庭协同与教师专业支持应形成合力,构建稳定、一致的支持环境。未来,需要不断深化干预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更具成效与温度的沟通发展支持,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芳 . 辅助沟通系统对提升孤独症学生沟通能力的个案研究 [J]. 现代特殊教育 , 2022(23):73-75.

[2] 范晓云 , 杨洁 . 利用绘本提升孤独症儿童沟通交往能力 [J].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4(10):30-31.

[3] 艾萍. 孤独症儿童言语沟通能力的干预策略——以运动康复教学中的个案为例 [J]. 安徽教育科研 , 2023(9):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