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念下劳动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探究
游才龙 游才龙 重庆市合川区凤凰小学
重庆市合川区凤凰小学
引言:当灶台成为课桌
学校的美食工坊里,缕缕椒香与蒸腾的热气交织升腾——灶台前,六年级学生正专注地翻炒着火锅底料。牛油在锅中缓缓融化,豆瓣酱与花椒在高温中热烈碰撞,溅起鲜红油亮的花火。 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 "凤味 " 校本课程的生动缩影。陶行知先生曾深刻指出:"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 "。当劳动教育从传统的扫除清洁走向富有创造力的美食制作,课程开发便获得了生活的温度与文化的厚度,更让 " 生活即教育 " 的理念在锅碗瓢盆中落地生根。
一、理论落地:从理念到菜谱的创造性转化
1. 生活资源的教育化改造:以“合川桃片”的非遗传承为案例
为唤醒沉睡的地方文化基因,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走进百年老店 " 同德福 " 第八代传人余晓华师傅演示桃片制作时,那句 " 糯米蒸透心,刀切薄如纸 " 的口诀,不仅传递着技艺精髓,更成为课程设计的灵感源泉。 学科团队据此展开深度融合:
科学课: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糯米浸泡4 小时时粘度达到峰值。
思政课:泛黄的档案照片揭开尘封记忆——1942 年合川民众挑灯赶制桃片支援前线。
劳动课:实施分层教学:低年级用成品桃片创作艺术拼盘,高年级亲手研磨芝麻馅料。
2. 教育目标的生活化锚定新课标要求与课程实践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二、课程开发四步法:以" 红油抄手" 课为例
步骤1 :需求诊断
前期调研揭示有趣现象: 89% 的学生钟爱抄手的风味,却有 72% 从未尝试包制。 家长在问卷中留言:" 希望孩子学会包速冻抄手,早晨能为家人准备暖心早餐"——这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动因。
步骤2 :资源整合
构建" 双轮驱动" 资源网络(如图)。

步骤3 :教材编写
1. 内容架构:三维三体模型
(1)文化体——寻味乡愁“一菜一史”专栏:红油抄手的江湖往事,1950 年代嘉陵江船工发明便携抄手,用猪油封存红油辣子——这是劳动智慧的结晶(附老照片)。
(2)学科体——知味明理
跨学科任务链:科学实验室: 问题——煮制时抄手何时浮起最完美?探究——密度测试(生抄手 1.2g/cm3 →熟品 0.95g/cm3 )。数学工坊:挑战——用20 元预算设计三口之家早餐套餐。
(3) 实践体——创味生慧
安全操作可视化指南:图解“刀具握手三点式”(拇指抵刀背,食指按刀柄,中指托刀腹)
2. 形式创新:沉浸式交互设计(1) 纸质教材特色:情境化版式
每章首页采用“灶台纹”边框,关键步骤用“锅铲图标”标注,留白互动区,我的改良记录等。

(3)教具配套
“度量帮”工具组:带刻度馅料勺( 5ml/10ml 双头设计),温感变色搅拌棒( >65% 变红)。
3. 质量保障机制:三轮审校制度
学科组审知识准确性,厨师审操作可行性,学生试做审适切性。动态修订,每学期收集“问题页”(例:学生反馈“听声辨温”抽象) $$ 新增《油泡状态对照图》。
步骤4 :评价设计
“星级厨师”认证标准:
★: 独立完成煮制
★★: 创新蘸料配方(如添加柠檬汁)
★★★:设计营养套餐(抄手 + 豆浆 + 水果)
三、挑战与提升
1. 安全管控精细化。
针对家长最关切的刀具安全问题,引进磁吸式刀架配指纹锁系统,取刀需双人授权。定制测温感应围裙,当温度 >60% 自动闪烁报警。
2. 构建课程自我造血系统,资源可持续机制。
设立 " 凤味基金 ",劳动集市利润 30% 反哺食材采购。创建 " 共享调料箱",家长捐赠基础调料,学期末可循环回收。
结语: 当学生捧着自制的桃片走进社区敬老院,当家长朋友圈晒出孩子准备的早餐拼盘——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瞬间,让教育在真实生活中完成了最动人的闭环。 正如陶行知所言:“真教育是在生活与心灵的碰撞中发生的”,而“凤味”课程正是这碰撞迸发的璀璨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