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学校思政工作深度融合的机制研究

作者

肖音

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职教中心 湖北省黄石市 435005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专业技能的追求和对工作的热爱,更强调责任感与创新意识。然而,当前职业学校的思政工作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为此,深入研究新时代工匠精神与职业学校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1 工匠精神的定义

1.1 对质量的追求

对质量的追求是工匠精神的基石。工匠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力求将每一项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他们在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和工程实施的每个环节中,始终关注细节,力求完美。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不仅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也为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保障。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工匠精神鼓励我们重视实质性成果,而非表面化的快速生产。

1.2 专业技能的精湛

专业技能的精湛是工匠精神的另一重要体现。工匠们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学习,锤炼出过硬的专业技能。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怀有深厚的热情和敬畏,愿意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具备精湛技能的工匠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挑战,为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工匠精神也鼓励人们尊重职业、崇尚技术,培养起一代又一代具有工匠风范的优秀人才,从而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2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2.1 人才培养的核心

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强调技能获取与品德修养的统一。在职业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工作的热爱与追求卓越的态度,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成为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通过工匠精神的熏陶,学生不仅能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还能培养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职业道德。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深远影响,能够帮助他们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2.2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工匠精神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往往能够以更高的质量和效率完成工作,推动企业的创新与发展。这种追求卓越的态度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工匠精神还倡导创新思维,使从业者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突破。这一切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职业教育增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二、职业学校思政工作现状分析

1 思政工作在职业学校的基本现状

1.1 课程设置与内容分析

当前,职业学校的思政课程设置多以传统的理论教育为主,课程内容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指导。大部分课程重视理论传播,而忽视与职业技能及行业实际的结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未来职业发展脱节。为了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课程内容亟需融入当下社会热点、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等元素,使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更强的共鸣。同时,课程设置也应加强多样性,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1.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状

目前,职业学校的思政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参与性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的参与感不强,思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足,造成教学手段的落后。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职业学校需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制学习和在线教育等,以提高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这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意识,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与针对性。

2 思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职业学校的思政教育往往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与实践的结合,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生动的案例和实际的职业情境,使得学生无法清晰地理解其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令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时,无法将所学的思政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用性和影响力。

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度普遍不足,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的兴趣不高和参与意愿低。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显得单一和枯燥,使得学生难以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此外,思政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导致学生难以主动参与。提高思政教育的参与度,需要引入更加互动和体验性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工匠精神与思政工作融合的机制研究

1 融合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为工匠精神与思政工作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从学习动机、认知发展和情感教育等方面来看,教育心理学强调个体差异和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在这一视角下,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自我价值的认同和突破。通过积极的心理激励和支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自身专业发展的热情和追求。

价值观教育理论为工匠精神和思政工作的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指导原则。工匠精神本身蕴含着对工作的热爱、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些价值观与思政教育的目标相契合。通过价值观教育理论,可以在思政课程中引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2 融合的具体机制

课程设计是工匠精神与思政工作融合的核心环节。职业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中注入工匠精神的元素,将其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例如,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实践项目和能力培养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如专注、耐心和创新。教学改革也应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小组讨论和实践研讨,使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和践行工匠精神。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社会实践和行业合作为工匠精神的落实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职业学校应积极建立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实习、见习和职业培训等。通过这些实践,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工匠精神的实际应用,了解行业标准和职业道德。同时,企业可以参与课程设计和内容提供,将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理念融入教育中。

四、总结

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工匠精神与职业学校思政工作融合的重要性及其实现机制。通过分析职业学校思政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课程设计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改革措施,强调了工匠精神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及社会责任感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深度融合的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新时代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潘夏 . 以工匠精神引领新时代中职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J]. 机电技术 ,2024,(05):111-116.

[2] 杨凯峰 .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 河南科技学院 ,2025.

[3] 曾佳 . 基于学校文化生态建设的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24.

作者简介:肖音(1982 年 2 月 -),女,湖北武汉人,本科,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国企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