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

程志豪

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江苏镇江 212000

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社交互动、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深刻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高校学生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有效应对挑战。因此,探索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工作质量,增强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搭建全方位服务平台,拓展线上互动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深入,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互动、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生工作的时空限制,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是建立一体化的校园信息服务系统,整合教务管理、学籍档案、心理咨询、就业指导、资助申请等功能模块,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让学生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全方位的学习生活服务,例如高校可以开发集成多功能的校园APP,设置个性化信息推送功能,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推送学科竞赛、实习招聘、课程选修等相关信息,并嵌入在线咨询、预约服务等互动模块,实现服务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对接;二是构建多元化的在线互动社区,创造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空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与情感联结,例如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开设“院长茶座”“辅导员在线”“朋辈互助”等特色栏目,定期组织线上主题讨论、经验分享会、学业辅导等活动,通过话题引导、案例分析、问题解答等形式,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使新媒体真正成为连接学校与学生的情感纽带和价值桥梁[1]。

二、构建校园文化新阵地,培育网络育人生态

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一方面,可以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传播体系,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账号等新媒体平台,创新内容生产机制,策划推出一系列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文化产品,例如高校可以组建由专业教师、学工干部和学生骨干组成的新媒体内容创作团队,定期推出“校史校情”“学术前沿”“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等专题栏目,通过短视频、图文故事、音频讲座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术风采和文化魅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另一方面,构建学生参与主导的网络文化生态,鼓励和引导学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性,高校可以设立“网络文化工作室”,组织开展网络文化作品大赛、主题海报设计、微电影创作、校园故事征集等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表达观点的平台和舞台;同时培育一批优秀的学生网络文化社团,如新媒体中心、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在专业指导下自主策划、制作和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文化内容,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网络文化生态。

三、建立舆情监控体系,引导网络健康交流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社交互动的主要渠道,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一是,高校可以整合各类网络平台数据,构建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风险评估、预警发布于一体的舆情监测系统,对校内 BBS、微信群、QQ 群等社交平台以及微博、贴吧等公共平台上的热点话题、敏感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研判,例如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研判小组,由学工干部、思政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制定科学的舆情分析指标体系,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的舆情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态势研判,形成日常舆情监测报告和专题舆情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和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2]。二是构建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机制,积极回应学生关切,主动引导健康交流,提升舆情治理能力,当发现涉及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后勤服务等方面的负面舆情时,相关部门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平台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回应关切;同时,组织相关负责人走进网络直播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一些涉及敏感话题或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可以组织思政教师、辅导员及时进行理性引导和专业解读,避免不实信息扩散和负面情绪蔓延。

四、创新思政教育手段,营造师生互动氛围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政教育新模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一是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供给,打造“互联网+”思政教育新形态,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可以组建专业的思政内容创作团队,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策划制作一系列思政微课、情景剧、动漫作品、H5 互动页面等新媒体产品,围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通过生动鲜活的故事、贴近学生的语言、新颖独特的形式,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情境,让思政教育内容“活”起来、“潮”起来、“亲”起来,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二是构建基于新媒体的思政互动体系,打造开放多元的师生互动平台,促进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例如高校可以利用微信、QQ 等即时通讯工具建立“思政云课堂”,开展“线上主题班会”“云端党团课”“网络思政沙龙”等活动,通过话题讨论、案例分析、观点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构的过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从多方面协同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未来,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强技术支撑,深化内容供给,优化运行机制,推动学生工作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学生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 骏 . 新 媒 体 视 阈 下 高 校 学 生 党 建 工 作 创 新 [J]. 才智 ,2020,(32):15-16.

[2] 刘嵩 . 试论基于新媒体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 [J].现代经济信息 ,2019,(20): 373+375 .

作者简介:程志豪(1993.1—),男,汉族,河南许昌人,江苏大学教育学硕士,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