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新媒体发展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研究

作者

孟宏发

天津师范大学

一、网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

大学生政治认同被认为是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对现行政治体系(包括价值、制度、政策和效能等)产生的思想认可、情感归属和行为支持的综合体现,是心理机制与实践行为的统一。在当代中国,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具有极端重要的特殊意义。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政治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解决。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方向,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永续发展,是当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媒体环境的兴起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带来了范式变革。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从单纯的信息传播工具演变为塑造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基础性环境。据调查,当代大学生日均使用新媒体时间超过 6 小时,微信、微博、抖音、B 站等平台成为其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主要场域。这种深度媒介化的生存方式,使得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渠道从传统的课堂教育、家庭熏陶转向多元复杂的网络空间,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正因如此也要特别警惕,在网络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特征使得网络环境异常复杂,增加了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培育的难度。

二、网络新媒体发展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带来的机遇

1. 思政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内容的拓展性

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海量优质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政治认同培育的内容体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受限于教材更新慢、案例陈旧等问题,而新媒体平台能够实时汇聚时政热点、社会动态和文化科技等多元信息,为思政教育注入新鲜素材。新兴思政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就通过音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使党的创新理论“活”起来、“动”起来,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种多媒体、多形态的资源呈现方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单一、枯燥的问题,满足了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 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性与互动体验的增强性

新媒体技术推动了思政教育方法从“单向灌输”向“多元互动”的范式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而网络新媒体提供的图文推介、在线直播、远程教育、微课、慕课等多样化手段,融文字、图片、音频、短视频于一体,创造了“浸润式、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环境,使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可视、可感、可知,有效提升了教育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新媒体技术还让历史教育与现实关怀的有机融合,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各类纪念馆等传统教育基地搬上网络,建设虚拟 3D 场景,让学生能够 " 云端" 参观红色场馆,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历史脉络。帮助大学生在不断深化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深化政治认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3. 思政教育途径的丰富性与载体的多样性

网络新媒体的裂变式发展还促进了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重构。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平等、互动更为频繁。Z 世代群体需要切实考虑的是其知道什么、关注什么、思考什么以及表达什么。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对话交流而非单方面说教来引导价值认同。载体多样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转型,通过“两微一端”的聚合式推广方式和短视频、动漫、H5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实现多渠道覆盖和分众化传播,抽象的政治理论被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叙事。网络新媒体发展同时打破了政治认同培育的时空边界,迎合了当代大学生渴望积极政治参与的需求,创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场域,使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固定时间,实现了“随时随地学、灵活分段学”的碎片化学习模式。

三、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探索

1. 打造优质内容与优化传播方式

​内容质量是政治认同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在网络新媒体信息爆炸的背景下,只有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才能真正触动大学生的思想心灵。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新媒体特点和学生需求,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优质内容,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可以制作系列化的思政微课、慕课,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创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短视频、动漫和网络文学作品,通过艺术感染力传递主流价值。在传播方式上注重分众化传播,着力提升内容针对性的有效路径,充分分析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创新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和教育模式。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内容产品和传播策略。相比于教师群体所关注的“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平台,学生则更倾向知乎、B 站等互动媒介。这种差异要求内容传播避免“一刀切”,实现精准投放和分众到达。同时创新话语体系,从“官方语系”转化为“生活语系”,从“宏观叙事”转向“微观表达”。

​2.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扩大内容传播度

高等学校应当整合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B 站、广播等多种平台,形成协同联动的思政教育和信息传播网络。以融媒体工作思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广,拟合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有效应用的内容推广模式,发挥不同媒体平台特色优势,形成内容传播的合力效应。要善于利用 AIGC 虚拟现实 (VR)、增强现实 (AR) 等技术进行沉浸式体验思政教育,着力提升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的情感维度。通过现代科技的体验式学习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感受,大大提升政治认同的深刻性和持久性。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云端”实践,将政治认知转化为具体行动,帮助大学生群体有效形成稳定的政治行为模式。

3. 优化网络环境同时提升大学生信息免疫力

​健全网络监管体系是维护清朗网络空间的基础工程。面对新媒体信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对网络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明确网络平台的责任和义务,对传播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校园网络平台和自媒体账号实行备案管理,落实主体责任。要建立网络监管机制,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危机舆情应对等方面问题形成有效的应对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害信息。同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及时化解网络舆论危机,实现网络舆论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引导的转变,增强主流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要适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信息免疫力,帮助大学生掌握识别虚假信息、抵制错误思潮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筑牢思想防线。

4. 加强新媒体队伍建设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高校教师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高等学校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新媒体培训,鼓励思政教师开展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通过搭建思政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培训、教学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相互学习,共同提升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帮助教师克服“本领恐慌”。将新媒体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支持教师开展新媒体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实验,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探索组建一支由党委宣传部干部、思政教师、辅导员、网络技术人员、学生骨干等组成的协同思政育人团队,共同策划和实施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工作。

作者简介:孟宏发(1995.07—),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与高校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