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

吴海英

宁德技师学院 福建 宁德

一、引言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维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展示和检验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平台,能够反映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将职业技能竞赛融入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有助于使课程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技能竞赛的特点与价值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特点

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平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其竞赛项目设置和评判标准始终紧跟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步伐,及时融入新能源智能化等前沿技术。规范性是其核心特质,从设备工具选用到操作流程设计,从评分细则制定到现场执裁要求,都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在综合性方面,竞赛项目设计注重多学科知识交叉和复合技能运用,要求选手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需具备问题分析、方案制定等综合能力。竞技性则体现在通过竞赛机制激发选手潜能,培养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这种良性竞争氛围有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

(二)职业技能竞赛对汽车维修专业的价值导向

职业技能竞赛为汽车维修专业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质量标准。竞赛项目设置直接反映了行业企业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技术标准,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分析竞赛技术文件,可以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时将新能源诊断、智能网联系统检修等新技术纳入教学内容。竞赛的规范化要求也促使学校完善实训条件建设,推动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更重要的是,竞赛搭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企业通过参与竞赛命题、提供设备支持等方式,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促进了产教融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汽车维修专业课程现状问题分析

(一)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当前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理论课程占比过大,实践课程相对较少,且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此外,课程体系缺乏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及时更新,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汽车维修专业教材更新周期较长,内容仍以传统燃油车维修技术为主,未能及时纳入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检修、智能网联汽车故障诊断等前沿技术。教材中的维修案例和技术标准与行业现行规范存在脱节,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特别是对高压系统安全操作、车载网络诊断等新兴技术要点的覆盖不足,影响了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

(三)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现有教学模式过度依赖理论讲授,实训环节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一形式。这种被动式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组织缺乏项目驱动和任务导向的设计,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学习主动性。同时,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充分,未能有效利用虚拟仿真等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效果,与行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存在差距。

(四)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一些学校的汽车维修实践教学基地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四、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一)课程体系重构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要求,构建了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基础技能阶段着重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和安全意识,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维修基本功。核心技能阶段围绕汽车各大系统的检修工艺展开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综合技能阶段则通过模拟真实维修场景,设计综合性实训项目,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适应行业发展,课程体系中特别增设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课程,确保教学内容覆盖行业前沿技术。这种" 基础- 核心- 综合" 的递进式课程结构,既保证了学生专业能力的系统培养,又实现了与行业技术发展的同步更新。

(二)教学内容更新

建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紧密跟踪职业技能竞赛的技术要求。定期将竞赛项目中的新技术标准、新工艺方法转化为教学案例,确保课堂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按照实际维修工作流程重组教学内容,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知识模块。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在讲解新技术原理的同时配套相应的实操训练。通过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最新的行业技术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以完整的维修工单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真实项目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任务驱动教学通过设计层次化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案例教学则借助典型故障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对高压系统等危险操作先进行虚拟仿真训练再开展实际操作。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价体系优化

建立全面、客观的课程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模式。过程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操规范等方面;终结性评价则通过综合性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检验学习成效。特别引入企业评价机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学生技能考核,确保评价标准与行业要求保持一致。评价内容涵盖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等多个维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关注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为教学改进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

五、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师资队伍建设

为打造高素质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师企业实践机制,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3-6 个月的挂职锻炼,参与实际生产项目,积累一线工作经验。同时,通过设立 " 产业导师 " 岗位,聘请企业技术总监、高级技师等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新技术讲座和实操指导。此外,要构建常态化的教师发展体系,每学期组织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教学方法研讨会和行业新技术研修班,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教学竞赛,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打造一支既精通理论教学又熟悉行业实践的优质师资队伍。

(二)实践教学基地完善

学校应当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环境配置先进的汽车诊断设备、维修工具和教学用车,确保设备种类和数量满足分组实训需求。要建立健全基地管理制度,制定标准化的实训流程和安全规范,实施6S 管理模式,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重点推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与知名汽车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维修案例作为教学项目,按照企业标准设置工位和作业流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建立实训基地开放制度,为学生提供课后自主练习的机会,强化技能训练效果。

(三)竞赛资源转化

要系统性地将职业技能竞赛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组建专门团队对历年竞赛试题、评分标准和技术文件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和技能要点。将这些内容重构为模块化教学项目,如将整车故障诊断项目分解为电气系统检测、发动机检修等教学单元,融入常规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竞赛评分标准,着重培养学生规范操作意识和精准作业能力。同时,建立竞赛成果展示区,定期组织竞赛模拟训练,邀请获奖选手进行经验分享,营造" 以赛促学" 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四)校企合作深化

构建" 产学研用" 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同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将最新技术标准和典型案例融入教学内容。推行 " 校企双导师 " 制,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教学实施,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和数字化资源。建立 " 订单班 " 培养机制,根据企业特定需求定制课程体系,实现教学与岗位要求的精准对接。同时完善校企人员互聘互派机制,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深度合作格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六、课程改革效果评估与反思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为确保课程改革成效的科学评估,需要构建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四个核心维度:学生维度重点考察技能掌握水平(通过标准化技能考核)和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起薪水平);教学维度关注教师教学质量(采用学生评教、同行评议和教学督导相结合的方式);课程维度侧重课程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的满意度);社会维度考察用人单位评价(收集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反馈)。评估数据采集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常态化的数据采集机制,如每学期末开展技能考核、毕业季进行就业追踪、定期组织满意度调查等,确保评估数据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建立评估数据库,实现数据的系统化管理和动态分析。

(二)评估结果分析

通过对评估数据的系统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审视课程改革成效。纵向对比改革前后的数据变化,可以客观评价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提升程度;横向比较不同专业、班级的评估结果,有助于发现教学实施中的差异性问题。重点分析技能考核成绩的分布特点、就业质量指标的变化趋势、满意度调查中的高频评价等关键数据,准确判断改革措施的实际效果。同时要特别关注评估中暴露的问题,如部分课程内容与行业新技术脱节、实践教学设备利用率不均衡、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通过数据交叉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如教学资源分配、师资结构、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

(三)反思与改进

基于评估结果,需要建立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针对课程内容更新滞后问题,应组建行业专家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课程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实践教学薄弱环节,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开发虚实结合的教学项目;就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组织开展教学能力培训,推广项目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方法。改进过程中要注重三个结合:短期改进与长期规划相结合,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同时做好顶层设计;局部优化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在重点专业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内部完善与外部协同相结合,积极吸纳行业企业参与改进工作。同时建立改进成效的跟踪评估机制,通过 2-3 个教学周期的持续优化,形成良性循环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七、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职业技能竞赛的特点和价值分析,指出了当前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课程改革思路和具体实施策略。实践表明,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课程改革能够提高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在研究范围和深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仅针对部分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进行改革实践,未能涵盖所有类型的院校。未来研究可以扩大研究范围,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院校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验证改革方案的有效性和普适性。同时,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也会不断更新,需要持续关注行业动态,及时调整课程改革方案,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将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春阳 , 宋鹏程 , 孔令通 , 等 . 基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解构与重构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 [J]. 汽车维护与修理 , 2023, (08): 52- 57.

[2] 陈小兵 . 基于技能竞赛的汽车维修专业“ 教学做赛”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职业 , 2020, (25): 43- 45.

[3] 张鑫 . 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分析 [J]. 汽车与驾驶维修 ( 维修版 ), 2020, (06): 56- 57.

基金项目:2023 年市职业教育研究课题- -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ndzy23030)

作者简介:吴海英(1987年11月),女,汉族,周宁人,大学本科,讲师,主要从事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