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虚拟实验室的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

作者

王志松

福建省惠安第四中学 362100

一、引言

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核心,但传统实验教学存在设备短缺、操作复杂、有安全风险等问题。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虚拟现实技术成突破方向,虚拟实验室可模拟真实环境、支持交互,提供安全高效的实验空间。本研究立足惠安四中物理教学实际,自 2024 年 2月起,经两年实践,探索虚拟实验室与物理教学融合模式。团队开发适配课标资源,构建教学闭环,旨在提供可复制经验。

二、研究基础与理论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虚拟实验室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数字化实验平台,通过模拟物理现象、实验仪器及操作流程,支持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实验设计、数据采集与分析。其核心特征包括交互性(实时响应操作指令)、仿真性(还原物理规律的真实性)、扩展性(突破时空与设备限制)。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并非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虚拟实验室重构教学要素:在内容上,将抽象物理概念转化为可视化实验过程;在方法上,以学生自主探究替代传统演示讲解;在评价上,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实现过程性评估,最终达成 “以学为中心” 的教学转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多聚焦于虚拟实验工具的应用层面,如基于 LabVIEW 平台开发力学实验模拟系统,或利用 Easy Java Simulations 设计电学虚拟实验,但对教学融合的系统性研究不足。国外研究则更注重教学策略创新,例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发的 PhET 虚拟实验库,通过游戏化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物理规律,其 “探究 验证 迁移” 的教学模式对本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现有研究存在三方面局限:一是虚拟实验设计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不足;二是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量化分析;三是虚实教学的衔接机制尚未完善。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构建了本土化的融合路径。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选取惠安四中高一年级 2 个平行班为样本,其中实验班(45 人)采用虚拟实验室融合教学,对照班(43 人)沿用传统实验教学。研究周期为 2024 年 3 月至 2025 年 7 月,主要方法包括:

行动研究法:通过 “设计 - 实践 — 反思 — 改进” 的循环,优化虚拟实验教学方案;

实验法:对比两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物理成绩及科学探究素养;

调查法:采用问卷与访谈收集师生对虚拟实验室的使用反馈。

(二)虚拟实验室的构建

平台开发:基于 Unity3D 引擎开发适配中学物理的虚拟实验系统,涵盖力学(平抛运动、动量守恒)、电学(电路设计、欧姆定律)、光学(光的折射、干涉)等 8 个模块,支持参数调节、数据自动记录与现象可视化。

资源设计:结合人教版教材,制作 12 个虚拟实验教学案例,每个案例包含 “实验目的 虚拟操作步骤 真实实验对照 — 拓展探究”四部分,形成结构化学习资源包。

技术支持:配置校园云服务器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教师端后台监控学生操作过程,为个性化指导提供数据支持。

(三)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

构建 “三维五步” 教学模式:

1、认知维度:通过虚拟实验直观呈现物理现象(如模拟微观粒子运动解释压强概念);

2、操作维度: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如调整斜面倾角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3、迁移维度:将虚拟实验结论应用于真实实验验证(如用虚拟数据预测单摆周期)。

具体实施步骤包括情境导入、虚拟探究、协作讨论、真实验证、反思总结。以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为例,学生先通过虚拟系统模拟不同质量物体碰撞过程,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再分组用弹簧测力计进行真实实验,最终形成实验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学习成效提升

学业成绩:实验班前测平均分(72.3 分)与对照班(71.8 分)无显著差异(P>0.05),后测实验班平均分(85.6 分)显著高于对照班(7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实验技能:实验班在 “实验设计完整性”“数据处理准确性”“误差分析合理性” 三项指标的评分分别为 89.2 分、86.5 分、82.3 分,均高于对照班的 76.3 分、73.1 分、68.7 分。

学习兴趣:问卷调查显示, 87.6% 的学生认为虚拟实验室 “增强了学习兴趣”,79.3% 的学生表示 “更愿意主动探究物理问题”。

(二)教学模式创新价值

突破时空限制:虚拟实验室使 “天体运动”“核反应” 等难以实操的实验得以模拟,拓展了实验教学范围;课后学生可通过校园平台反复操作,平均每周自主练习时长增加 1.2 小时。

促进个性化学习:教师根据后台数据发现, 40% 的学生在虚拟电路实验中倾向于探究非标准接法,通过针对性指导,这部分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分提升 23.5% 。

优化教学评价:采用 “过程性数据 + 终结性成果” 的评价方式,例如通过分析学生虚拟实验操作轨迹,发现 32% 的学生存在步骤逻辑性问题,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三)实践中的问题反思

技术适配性: 15% 的学生反映部分设备运行虚拟系统时存在卡顿,需进一步优化软件兼容性;

虚实衔接:少数学生过度依赖虚拟实验,真实操作中出现仪器使用不规范现象,需加强虚实结合的训练;

教师能力:部分教师对虚拟实验的教学设计能力不足,需持续开展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专项培训。

五、讨论与结论

(一)研究发现的意义

本研究证实了虚拟实验室的应用价值:理论上丰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路径,为建构主义提供实证;实践上其教学模式与资源体系可直接应用,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

创新点在于:建立虚拟与真实实验双向迁移机制,避免 “重虚轻实”;通过校本化资源开发,解决通用平台与教材脱节问题。

(二)教学建议

推进虚实互补,形成 “虚拟探规律 — 真实验结论” 闭环;完善评价体系,将虚拟操作数据纳入评价;加强教师 “技术 + 教学设计” 双轨培训。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样本仅来自一所学校,后续需扩大范围;未深入分析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影响,可结合眼动实验探究。未来将探索与人工智能结合,开发智能辅导系统。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李慧玲。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2021,27 (2):36-46.

[2] 王文静。虚拟实验室在中学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中国教育学刊,2023 (2):85-89.

[3]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2021 (5):58-65.

[4] 张际平。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的现状与趋势 [J]. 全球教育展望,2023 (4):45-56.

[5] 陈明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J]. 教育研究,2020 (11):102-110.

[6] 胡其图。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 (8):1-10.

[7] 钟柏昌。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 [J]. 中国电化教育,2022 (7):1-9.

[8] 王沛青,张新明。虚拟实验室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J]. 物理教师,2021,42 (6):45-52.

[9] 陈向东,王海燕。中学物理虚拟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效果研究 [J]. 全球教育展望,2023,52 (4):98-112.

本论文为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基于虚拟实验室的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QG1452-130)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