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唱响稻渔产业兴旺曲 铺就百姓美好生活路

作者

郭丹

榆林市横山区水产工作站

一、基本情况

横山区委区政府为加快构建“一带三区多点”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将无定河中下游打造为“稻渔综合绿色种养区”。本区被誉为“塞北江南”,是首开陕西稻田养蟹先河的地方,有宜渔稻田 6 万多亩。从 2012 年引进河蟹,由当初的 350 亩发展到现在的 4 万多亩,截止目前发展养殖企业 34 家,带动养殖户 45 户。蟹田水稻每亩能够增收 400 元到 600 元,年产成蟹 20 多万斤,河蟹苗(扣蟹)60 万斤,蟹产值 3000 多万元,稻蟹综合产值增加 4000 多万元。2018 年建成陕西首个万亩稻田生态养蟹科技示范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共创建国家级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场(稻渔综合种养类)4 家。横山区已经逐步形成集产、加、销、农旅结合的三产融合新业态,建成并完善全生态绿色循环的产业链条。

“无定河流域稻田养蟹技术研发与应用”被授予陕西省科技成果证书,获得 2021 年度榆林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主要做法

(一)示范带动,汇聚大能量

打造龙头企业,搞好试验示范带动。宏驼集团、林博源合作社等在苗种选育、稻田养蟹(苗)关键技术及经验、培育市场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们的带动下,横山区逐步形成集稻渔立体种养、稻渔科普、水稻加工、销售、水产品销售、水产品物流、生态农业观光等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横山区建成稻渔养殖 5000 亩基地 1 个、千亩基地 5 个、百亩以上集中连片种养生产主体数量 21 个。

(二)选育蟹种,掌握本地主动权

将一年养蟹变成两年养,成功引进辽蟹光合 1 号,在本地培育苗种,破解了本区苗种良种率低的瓶颈,降低了养殖成本,将成活率提高至 80% 以上,为次年成蟹的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苗种来源,减少河蟹牛奶病发生的机率,可早分塘、早投喂,为大规格成蟹养殖抢得了时机。此模式产出的河蟹规格母蟹 1.5 两以上达 40% ,公蟹 2 两以上达 50% 。还建设了蟹种基地,让苗种本地生产、本地越冬,并为养殖户提供技术管理服务,激励了本地养殖户发展苗种生产。

(三)技术创新,护航产品质量

通过推广使用生物制剂、生物菌剂和有机肥,化肥农药大量减少,生产的水稻更为绿色环保,利于提升河蟹品质。对横山稻蟹进行 CMA 定量检测,全部符合国家标准。

积极试验引进养殖新品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形成稻蟹、稻鱼、稻鳅、稻鳖共作模式;创新渔业项目管理方式,在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项目方面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惠及种养户。

(四)品牌效应,引领发展潮流

加强品牌建设,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无定河沿线生产的稻米和横山稻蟹等水产品均取得了绿色有机生态认证。借助互联网、丝博会等线上线下平台的大力推广,“驼铃大仓”、“富硒大米”、“稻香党岔”等稻田大米的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形成稳定客户群,农民收入显著增加。这一发展模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道路上名副其实的一支生力军。

(五)结对帮扶,提水平长本领

制定严格的养殖管理制度。稻田综合种养,三分养七分管,管理是产业成败的重要一环。通过发布横山区稻田养蟹技术规范、签定责任书、制定巡查制度、建立企业与养殖工人经济效益分享的激励机制等措施加强养殖管理。

举办技术培训会并聘请乡土专家成立横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服务中心,及时发送技术小胶囊提醒养殖户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及时分享当前养殖存在问题及处置措施,实现技术共享,培育新型职业稻田综合种养户。在新建项目上对有经验、有养殖技术人员的优先安排,新老养殖户结对帮扶,

实现双赢。

(六)订单式农业,无后顾之忧

升级模式拓宽增效渠道。向订单式农业方向转变,稳步提升稻渔产业发展空间。帮助农民提前与企业、合作社等签订订单和认购协议,给农民销售产品提供便利,让农民增收又省心,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七)“店小二”角色,推动销售直线上升

加强水产品安全监管,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加大生产环节投入品检查,严把渔业生产、用药和销售的三项记录。每年提供水产品抽检服务,对鱼、蟹等进行氯霉素、硝基呋喃等项目检测,增强养殖户的安全用药意识,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此外,加强水质动态监测,多次深入田间测量水质为养殖户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确保水产品的品质,维护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和销售方式,积极邀请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宣传稻田蟹,开展稻蟹捕捞节、直播带货、亲子游等活动打造知名度,搭载“互联网 + ”的快车,拓宽销售渠道,销售辐射周边市区、西安、辽宁等地。

(八)三产融合,积极打造发展典范

1、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闭环

通过多年的养殖,横山区不断探索新的利润点,逐步延长产业链条。将稻草和稻米加工副产物进行喂牛,用牛粪养殖蚯蚓,通过蚯蚓的养殖,使得牛粪变为蚯蚓粪,从而提高粪污的价值,再用蚯蚓粪进行水稻育苗,培育出的蚯蚓用于成蟹的养殖,使得产业链条形成闭环。

2、积极打造三产融合典范

深挖农渔文化、立体养殖、生态保护、休闲观光等发展潜力,充分利用无定河上游独特的地理优势,形成以王圪堵、曹阳湾、杜羊圈,杨沙畔、黑峁墩及横山镇为核心建设横山休闲渔业产业带。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品牌效益,提高影响力,带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三、经验成效

(一)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

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打造生动样板,开发出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有效地增加水产品的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让食物供给量足质高结构优,把群众的饭碗端得更好更健康,为横山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实现稳粮增收目标

站在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的角度和高度认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把稳粮增收作为发展核心,通过“以渔促稻”,保证了水稻播种面积,稳定了稻谷产量,提升了稻谷价值,同时增收了优质水产品,真正做到了“稻因渔而优、渔因稻而香”。“水中有稻,稻中有蟹”,横山区响水镇驼燕沟村发生美丽蝶变,“空心村”变为“致富村”。像贺金占、李树忠等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摘掉“贫困帽”,这是驼燕沟村真实的写照。宏驼公司每年给驼燕沟村群众分红 17.5 万斤大米,解决 300 人就业需求,发放工资 200 万元。全村有十几家螃蟹养殖专业户,户均增收 5-20 多万元。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横山区致力于推广绿色生态的养殖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百姓享受更加优美和谐的环境,陶冶情操,打造宜居城市。

作为黄河流域的支流,无定河段两岸的稻田和滩涂地是无定河重要的水生生物、微生物的栖息地和繁育地,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确保了食品安全,解决了土壤板结问题,保护了水生生物种群,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作者:郭丹,女,汉族,1992 年 11 月出生,籍贯:陕西神木,工作单位:,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学历: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