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整本书阅读小初衔接模型研究
张雅倩
长垣市蒲东街道丹庙小学 河南省长垣市 4534000
整本书阅读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然而,在小初衔接阶段,学生的阅读习惯、理解能力和阅读策略尚未完全形成,导致部分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遇到困难。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同伴的互动合作,学生可以在潜在发展区内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探讨如何构建整本书阅读的小初衔接模型,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平稳过渡。
一、小初衔接阶段整本书阅读的现状与挑战
1.小学生与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差异分析
小学生阅读多停留于浅层次感知,在阅读童话、绘本等简单读物时,侧重于情节的趣味性,能识别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与事件,但对复杂情感、抽象主题理解有限。例如阅读《小红帽》,仅能知晓故事发展脉络。进入初中,阅读要求大幅提升,学生需具备分析文本结构、探究主题思想、剖析人物性格深层原因的能力。如阅读《骆驼祥子》,要能理解祥子命运悲剧背后的社会根源。初中生在阅读速度、信息整合及批判性思考方面开始发展,与小学生直观、单一的阅读能力形成鲜明对比。
2.小初衔接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初衔接阶段,阅读教学缺乏连贯性。小学毕业过渡到初中,教学内容、方法突变,学生难以适应。小学整本书阅读多以激发兴趣、简单讲解为主,初中则直接进入深度剖析,中间缺少渐进引导环节。且小学与初中教师缺乏沟通协作,教学目标、进度未有效衔接,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受阻。此外,教学资源在衔接阶段分配不合理,小学阶段丰富的绘本资源到初中陡然转变为复杂文学作品,学生面对阅读难度跨越,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3.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在小初衔接阶段,这种模式弊端凸显。教师着重知识灌输,如字词解释、段落大意概括,忽视学生阅读兴趣与自主思考培养。小学阶段过度强调记忆,抑制学生阅读创造力;初中阶段依旧采用单一讲授,无法满足学生对深度阅读的需求。同时,传统模式缺乏个性化教学,难以兼顾不同学生阅读能力差异,不利于学生在小初衔接时阅读能力的自然过渡与提升,阻碍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的达成。
二、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整本书阅读小初衔接模型构建
1.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存在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精准评估学生现有阅读能力,如小学毕业生对故事梗概的提取能力。在此基础上,设定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阅读目标,如初中起始阶段要求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关系对情节发展的影响。通过搭建“脚手架”,如提供阅读指导框架、引导问题等,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逐步提升阅读能力。例如在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引导学生从简单情节复述过渡到分析汤姆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实现阅读能力的进阶。
2.教师指导与同伴合作的阅读支持策略
教师发挥关键引导作用,在小初衔接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难度文本,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阅读方法指导,如批注阅读、思维导图构建等。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协同合作,共同制定衔接阶段阅读计划,小学教师为初中教学铺垫基础,初中教师深化拓展。同时,鼓励同伴合作,组织阅读小组,学生在讨论《小王子》等作品时,分享观点、交流心得,相互启发。同伴间的思维碰撞能帮助学生突破自身思维局限,在合作中共同提升阅读能力,弥补教师指导的局限性,营造积极阅读氛围。
3.阅读任务设计与阅读思维培养
依据最近发展区设计分层阅读任务。小学毕业衔接初期,布置基础任务,如概括《鲁滨逊漂流记》主要情节,巩固学生现有阅读能力。随着学习推进,设置提升任务,分析鲁滨逊荒岛生存体现的精神品质,锻炼学生思维深度。同时,注重阅读思维培养,通过任务引导学生从线性思维向批判性思维转变。如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书中观点提出质疑,思考故事结局的合理性,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过程中,阅读思维得到系统性锻炼与提升。
三、小初衔接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
1.构建分层递进的阅读任务体系
根据学生在小初衔接不同阶段的阅读能力,构建分层任务。起始层,针对小学刚毕业学生,安排简单故事梳理任务,如绘制《绿野仙踪》人物关系图,强化基础阅读能力。中间层,设计分析性任务,如探讨《简・爱》中简的性格特点及对当代女性的启示,提升理解与思考能力。高层任务则要求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如比较《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中社会环境描写的异同,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各层任务逐步递进,引导学生阅读能力稳步提升,适应小初衔接阶段阅读难度变化。
2.加强跨学科阅读与深度学习融合
打破学科壁垒,将语文整本书阅读与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融合。在阅读《海底两万里》时,结合地理学科知识,理解书中海洋地貌、航海路线;借助美术创作,描绘书中奇幻生物,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跨学科阅读,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丰富阅读体验。同时,促进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背后的文化、社会根源,如阅读《平凡的世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书中人物命运,让学生在多学科交叉学习中,深化对整本书的理解,提升阅读思维层次与综合素养。
3.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阅读互动与反馈
借助信息技术,搭建阅读互动平台。教师创建班级阅读社群,学生可随时分享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感悟、疑问,教师及时解答,促进师生互动。利用在线阅读软件,如“喜马拉雅听书”开展有声阅读活动,学生录制自己的阅读音频,相互聆听评价,增强阅读趣味性。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收集学生阅读数据,如阅读时长、阅读速度、答题正确率等,精准分析学生阅读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阅读反馈,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助力小初衔接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高效开展。
四、结语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整本书阅读小初衔接模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层级发展,帮助其在教师引导和同伴互动中逐步提升阅读理解水平。未来,应结合信息技术与跨学科阅读策略,进一步优化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浅层阅读向深层阅读的转变,以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梅,李志强.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40(5):56-63.
[2]陈芳,刘伟.小初衔接阶段的阅读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课程教学研究,2022,38(4):21-28.
[3]张丽,孙浩.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现代语文,2023,15(2):45 -53.
[4]赵鹏,高晨阳.基于信息技术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创新研究[J].教育信息化研究,2024,1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