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古诗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作者

郭瑞玲

济南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22

“一向九维法”是徐健顺老师提出的鉴赏古诗文的方法,也就是从中华诗教文统指向中华文化精神,回归古诗文当初创作时的方向,在了解作者、本事、字义的基础上,通过吟诵来体会古诗文的声韵的含义,然后再深入修辞、名物、意象、诗思文气、主题和文化精神,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这样对古诗文的理解才算全面透彻,才能真正走进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以此为指导进行古诗文教学与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差异显著,具体体现在:

一、以吟诵为教学手段

一向九维法鉴赏古诗文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一向九维法以吟诵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将古诗文的声音引入课堂。吟诵是汉诗文本来的声音形式,它是古诗文的传统读法,也是古诗文作者的传统作法,更是古代私塾的传统教法,千百年前古人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教学,而一向九维法就是要回归这种传统。

现如今的古诗文教学大多以讲授法为主要手段,由教师主导课堂进行知识灌输。入选课本的古诗文都是经由教材编者、专家、名师等精心挑选的文质兼美的作品,这些诗词曲无论是语言、押韵还是作者所抒发的情思都独具魅力,非吟诵不能感悟其美,非吟诵不能感悟其情味。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篇篇文辞美妙的古诗文却被拆解成字词的组合,进行逐字的字义分析讲解,从分析题目到翻译字词,再由诗歌大义结合作者、创作背景等推断诗歌情感,明确涵义,最后要求学生背诵。这种教学是一种纯粹理性的教学,与理科科目的教学并无不同,都是分解、练习,看起来井然有序、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古诗文多是感性的,需要学生去浸入其中进行感受。

而在一向九维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以吟诵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诗文原本的声音形式,去体会理解诗文,从而爱上古诗文,爱上学习的过程。吟诵教学的过程是感性的,很多诗词的真正涵义是理性分解所难以体会的,需要感性感悟,入情入心,去深入体会。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吟,其中的长短高低、轻重缓急各有其独特意义,将这种节奏或旋律传达给学生,学生细细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感受高低起伏间的情感变化,然后再加以理性讲解,深入修辞、名物等。通过吟诵亲自发出和感受这些声音化身成作者本人,与其心意相通,从诗文内部体会诗文,由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层蕴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在了解,而且亲切在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1]在《登幽州台歌》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吟诵可以让学生感受平仄相间有长有短、有高有低的节奏感,感受重读“前”“后”两字的强调突出意味,体会作者将过去、未来与自己所处的现在进行对比,格外孤苦悲凉;体会“独”这一入声字读促、读塞,与前面的拉长形成鲜明对比,感情表达格外激烈,让人身心为之一颤;体会“之”和“而”这两个虚词的拉长,放慢了吟诵的节奏,使悲伤变得厚重绵长,惆怅变得回环往复,慨叹变得起伏跌宕。这些都是传统古诗文教学所难以实现的,通过学生亲自吐气发声才能真正触摸到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于心。

二、以诗文本身为教学内容

一向九维法鉴赏古诗文通过对作者、本事、字义、名物、意象、声韵、修辞、文气、主题这九个维度来解读和理解古诗文,这突破了传统古诗文教学只关注作者、本事、字义的局限,将教学内容深入集中地关注到古诗文本身,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传统古诗文教学的局限是应试教育所造成的,虽然在考试中也会出现古诗鉴赏题,但考点也只是关于古诗文大意及情感分析,对其声韵、意象、文气等基本不做考察。因而这也导致一堂堂生动唯美的古诗词课被迫变成固定的答题模板的传授课堂。但凡是考试所需要考察的内容全部都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而一些虽然考纲中没有涉及但对理解古诗文极为重要的内容,平常教学期间几乎忽略讲授。

一向九维法鉴赏古诗文则以诗文本身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所有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流程的进行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而非更好地应对考试。在《登幽州台歌》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补充讲解幽州台、登楼等意象,这些意象的学习与考试无关但对于学生理解本诗则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深入古诗文内部进行教学的体现,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意象的具体内涵才能深刻理解作者为什么在登台后会有这么大的情感波动,写下这首慷慨悲歌。又如将《蓼莪》采用一向九维法对其进行声义通解中,重点要讲到其入声字的运用,“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中的“鞠”“畜”“育”“顾”“复”“出”“入”“腹”都是入声字,这些入声字在古代读起来很短,是短促紧涩的感觉,所以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有决绝、痛苦之感,也无法连在一起读的。古人要想读这首诗只能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顿着读,实际读起来会有一种泣不成声的感觉,了解了这一点对这首诗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蓼莪》这首诗中入声字前少后多,甚至最后几乎全是入声字,感情从最开始的舒展到最后的紧缩,越来越痛苦,泣不成声的天然之音由此而出。而传统诗文的教学不学入声字,不学音韵,在这首诗的学习上只是依靠关键字义的翻译,只是依靠教师的生硬讲解,而不是真正的从诗文本身出发,深入文本去体会,学生对这首诗的学习也只能浮于表面。

三、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

通过一向九维法鉴赏古诗文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特征,一向九维法关注诗歌的主题和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关注立德树人的目标,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也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2],二者不谋而合。古诗文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优质资源,因为它本身就是儒士修身和实践之用,要发挥它的功用。

徐健顺老师曾说:“诗的价值,就在于诗的主题和内容中所体现的济世安民的人生追求、独立高洁的人格气节与人生苦短的生命感叹、人情乡愁的痛苦煎熬的矛盾和统一,在于其中彰显的追求天道人德的中华文化精神的伟大力量。”[3]这里的主题不同于传统古诗文教学所重视的题材,同样的题材,经过诗人的独特加工可以作不同的主题,而同一个主题,则可以用很多题材来表达。传统古诗文教学经常用刻板的题材来对诗进行归纳整理,却忽视了诗的文化精神,所讲授的都只是表层,而无法深入到诗的内里。而一向九维从主题入手,鉴赏诗更深入、更真切、更能抓到文化精神。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一向九维法指导下的古诗文教学以吟诵为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声音深入理解并切身感受诗文涵义;以诗文本身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集中于文本本身以感受古诗文魅力;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这些可以弥补传统古诗文教育存在的不足,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品味、欣赏古诗文的能力,让古诗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享受、成长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