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实践分析

作者

黄国华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溪源中心小学 福建三明 354508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融合方案,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的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文中分析地方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意义,探讨如何有效推进地方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一、地方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必要性

地方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形成并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它包含了各种思想、价值观、道德观念、艺术形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习惯等。地方传统文化通常源于古代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的进步而传承下来。地方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呈现迫切必要,因为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培养他们的民族归属感和价值观[1]。地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能够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通过将地方传统文化元素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领悟地方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体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地方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实践

(一)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地方文化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着重培养学生正确语文观,辩证看待语文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合适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元素,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截至目前,古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颇多,除了传统古诗词教学外,还包括一些文言文教学,其内容中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地方传统文化气息,属于中华民族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生开展日常语文教学活动时,对于涉及地方传统文化的古文内容一定要科学设计,仔细把握,通过品读,在鉴赏的基础上,探讨和挖掘其中的内涵,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以此接受地方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2]。如古诗《元日》,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元日热闹的氛围和万象更新的气象。在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先为学生讲解“元日”的含义,即新的一年的开始,教师可以挖掘当地有关春节的习俗,指导学生融合地方节日文化对古诗进行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注释对内容进行理解,思考其表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组织语言对诗中宋人过年的氛围、民俗民情等进行描述,包括贴春联、放爆竹喝屠苏酒等。之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就当前人们的春节习俗进行讨论,加深对地方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印象,从而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我国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进行主动传承和发扬。

(二)运用多媒体丰富文化资源,加深对文化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获取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在被动的地位下,教师的教育方法也显得十分落后、单一,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变得更加艰难。在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的语言教学中时,可以大胆地进行改革,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乐趣。在教学“传统节日”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的视频材料,并与自己的亲身体验相联系,让学生对视频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其展示方式具有新颖、生动、生动等特点,教师能充分发挥其文字、声音和图片的优势,通过录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容易地获得各种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多感觉经验的整合,让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地方传统文化与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多元形式融入地方传统文化

小组合作探究地方文化。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多注意课堂的教学形式,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不应该太过沉闷,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娱乐活动,在帮助小学生学习传统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增加课堂的互动,为学生打造一个高效、生动的语文教学课堂,通过小学生的亲身参与,真正掌握历史文化内容,学习古代历史知识,将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如教师可以开展“地方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引入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切身参与进来,与学生一同搜集地方传统文化,动手制作灯笼、剪纸等与地方文化相关的物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习俗和文化。在教师和学生的乐趣互动中,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对地方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掌握,知晓不同地方文化的来历,掌握地方文化知识,领悟文化情感,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构建文化情境深。情境教学方法是一种受到广泛欢迎的方法,运用它进行中国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很多小学生都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在走神现象会更加频繁,学习效率也会降低。这需要教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创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客观情境中产生积极情绪,主动探究学习课文知识。这个过程教师可以整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地方传统文化知识合理渗透其中,让教学过程更有趣味性。在具体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着经典的视频、音频等进行收集与应用,伴随着情境的趣味性和实质的深化,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学习的动机[3]。如在学习文章《故宫博物院》时,教师可以构建多媒体情境,通过网络对故宫博物院的图片或视频进行整理,以此带领学生对故宫建筑群的庞大规模和精美建筑等进行认识,建立一个初步认知,带领学生对故宫的历史、地理位置、建筑布局、艺术风格和在古建筑中的位置进行重点分析,使学生通过作者讲解的顺序,画出一条参观路线,加深学生对传统建筑艺术的了解。在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古今文化的融合,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融合乡土资源提升课堂乐趣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乡土资源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乡土资源,配合语文课堂的教学,以此增加语文课堂的丰富性。如教师可以开展“乡土文化”主题阅读活动,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让学生去学习,进一步调动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能够积极主动去阅读相关文章,这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决定乡土文化阅读活动的主题,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其阅读能力,还能提高乡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效率。而在阅读活动结束之后,要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认可,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教化和培养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以来,教育既要注重对外国思想和事物的合理吸取,也要注重对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只有这样,民族与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对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进课堂工作有清醒的认识,并在充分地分析和掌握了教育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后,采取最合理的方式和途径,来提升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成效。

参考文献:

[1]彭怡.让地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J].教育界,2020,(09):37-38.

[2]周巧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03):35.

[3]马海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广河县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