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自动化控制对矿山机械设备的影响探究

作者

李保俊

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承德柏泉铁矿 河北承德 067500

1 自动化控制核心技术及其在铁矿山中的应用现状

在铁矿开采领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核心架构由智能感知层、决策运算层与执行控制层构成,形成闭环反馈系统。智能感知层通过振动传感器、红外热像仪与激光测距装置构建多维监测网络,实时采集破碎机轴承温度、输送带张力分布等关键参数。这些感知数据经边缘计算节点预处理后,通过工业以太网传输至 PLC 控制系统,为设备状态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在鄂式破碎机的实际应用中,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与矿石图像识别装置的协同工作,实现了破碎腔堵塞状态的毫秒级预警,显著提升了设备运行连续性。

PLC 控制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使其在铁矿山复杂作业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以输送带联动控制为例,西门子 S7-1500 系列 PLC 通过 PROFINET协议与变频器组网,可根据破碎机出料速率动态调整各段输送带速度,将物料堆积概率降低约 70% 。这种分布式控制架构不仅提高了系统可靠性,还通过冗余设计确保在局部故障时仍能维持基本作业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 PLC 已集成机器学习加速模块,能够自主优化控制参数,例如在矿车调度系统中,系统通过历史运行数据训练形成的调度策略,使空载运行时间缩短近四成。

数据融合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设备协同控制提供了新范式。铁矿山多源异构数据通过 OPC UA 协议实现标准化接入,在数据中台完成时间序列对齐与特征提取。某铁矿选厂的应用案例显示,将振动频谱数据与电流波形数据进行特征级融合后,系统对球磨机衬板磨损的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39‰ 。这种多维度数据分析能力,使控制系统能够提前两周预判设备关键部件的剩余寿命,为预防性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自动化控制对铁矿山设备效能的多维度影响

2.1 生产效率提升与能耗优化的量化分析

在铁矿开采作业系统中,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实施显著重构了设备效能评价维度。通过智能传感网络与边缘计算节点的协同作用,系统实现了设备运行参数的动态感知与实时调控,这种即时反馈机制使破碎机等核心装备的作业连续性得到根本性改善。以鄂式破碎机为例,其主轴转速与液压压力的联动控制模型能够根据矿石抗压强度特征进行自主调节,在保证破碎粒度的前提下,使单位时间处理量提升约 30% ,同时避免了传统定速运行模式下频繁发生的腔体堵塞现象。

能耗优化效应源于控制算法对设备负载特性的精准匹配。输送带系统的分布式变频控制网络通过物料流量监测数据,动态调整各段驱动电机的输出功率,有效解决了空载运行时的无效能耗问题。特别在斜井运输场景中,能量回馈装置将制动过程中产生的逆向电能转化为可重复利用的电力资源,使输送系统的综合能效比提升至新的水平。这种负载自适应机制不仅降低了设备运行的基础能耗,更通过削峰填谷的功率调节策略,显著缓解了矿山电网的峰值负荷压力。

生产效能与能源消耗的耦合关系在自动化控制框架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多设备协同控制平台通过数据中台对破碎、筛分、运输等工序的实时数据流进行整合分析,构建起设备联动效率与能源消耗强度的动态平衡模型。当矿石处理量达到特定阈值时,系统自动启动能效优化模式,通过调整圆锥破碎机排矿口开度与振动筛振幅的匹配参数,在维持处理能力稳定的同时将单位能耗降低约 18% 。这种智能化调节机制突破了传统分体式控制系统的效能瓶颈。

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量化分析提供了可视化支撑。通过构建破碎机组的三维仿真模型,系统能够实时映射设备运行状态与能源消耗的时空分布特征。在磁铁矿与赤铁矿交替出现的复杂矿层中,虚拟模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不断优化控制策略,将自适应调节周期从传统人工干预的 2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量级。这种虚实交互的优化模式,使设备在应对矿体特性突变时的响应速度提升近 4 倍,同时将能源浪费率控制在工艺允许范围内。随着边缘计算节点的算力升级,控制系统已具备在本地完成多目标优化计算的能力,为实时能效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2.2 设备维护模式变革与安全性能强化研究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铁矿设备维护体系的底层逻辑,推动运维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传统维护体系依赖定期保养与故障后维修的二元结构,在应对深部开采复杂工况时显现出响应迟滞的缺陷。智能传感网络的部署使设备状态监测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振动频谱、温度梯度、电流谐波等多维度参数的实时采集,构建起设备健康状态的数字镜像。某铁矿破碎机组的实践案例显示,基于边缘计算的轴承磨损趋势预测模型,能够提前 240 小时识别机械应力异常,使计划外停机发生率显著降低。

安全性能的强化体现在控制系统对风险因子的多层级阻断机制。在输送带联动系统中,分布式光纤测温装置与红外热像仪构成双重监测网络,当检测到托辊异常升温时,系统自动触发速度降档指令并启动喷淋降温装置。这种嵌入式安全防护体系突破了传统机械保护装置的单点防护局限,形成了"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控制链。特别在斜井提升场景中,防爆变频器与扭矩限制器的协同控制,有效抑制了钢丝绳过载滑移风险,同时通过能量回馈装置将制动过程的动能转化为可控电能,实现了安全防护与能效提升的双重效益。

设备维护与安全管理的协同优化在数字孪生平台中得到集中体现。通过将实时运行数据与三维仿真模型深度耦合,系统可对破碎机冲击载荷分布进行力学推演,提前识别结构件的疲劳薄弱点。某铁矿的实践表明,虚拟调试技术使新安装设备的参数整定时间缩短近 60% ,大幅降低了试运行阶段的安全风险。维护人员通过增强现实(AR)终端获取设备内部状态可视化信息,使检修作业精准度显著提升,同时避免了传统解体检查可能引发的二次损伤。

结语

铁矿行业智能化转型正从技术革新层面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其价值内涵已超越单一设备效能提升范畴,成为重塑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的核心驱动力。在"双碳"目标与数字中国建设的政策导向下,智能化升级通过重构生产流程与能源消耗结构,使传统矿山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基于 5G 网络的设备互联体系打破了地理空间限制,实现了露天矿卡与地下破碎机的跨维度协同作业,这种全要素联动机制显著提升了资源开采的系统性效率。特别在战略资源储备方面,智能化设备对复杂矿体的适应能力,使以往难以经济开采的深部矿床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有效保障了国家矿产资源安全。

参考文献

[1]马金亮.电气自动化控制对矿山机械设备的影响探究[J].《中国金属通报》,2023 年第 1 期 74-76,共 3 页.

[2]谭新颖.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备中的运用探究[J].《营销界(理论与实践)》,2020 年第 7 期 489-489,共 1 页.

[3]杨栋梁.刍议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工业 A》,2022 年第 3 期 105-108,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