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民族舞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

康婷

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611330

1 传统民族舞蹈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与内在资源

1.1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价值观渗透

传统民族舞蹈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舞蹈动作的设计并非单纯的肢体律动,而是对民族历史记忆与精神信仰的直观呈现。例如,许多原生态舞蹈中模仿插秧、收割的劳作姿态,传递着勤劳质朴的生存哲学;以祭祀为主题的舞蹈通过庄重的仪式感,传递对自然与祖先的敬畏之心。这种以身体语言为媒介的价值传递,能让学生在参与舞蹈时自然而然地将抽象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具象体验,如傣族孔雀舞中模仿孔雀的姿态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隐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服饰道具的使用同样具备文化象征意义,藏族舞蹈中的长袖甩动象征驱散苦难,哈尼族棕扇舞中的棕榈叶代表生命活力,这些物质符号与动作编排共同构成文化叙事的整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团结协作、尊老敬祖等道德规范。民族舞蹈的文化实践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群体价值观的强化过程,学生在学舞、排演和展演环节反复接触民族文化元素,通过身体记忆与情感共鸣逐步形成对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对于身处多元文化碰撞中的大学生而言,这种浸润式的价值观教育既能唤醒其文化根脉意识,又能引导其在全球化语境中树立文化自信。

1.2 艺术形式与集体认同的塑造机制

民族舞蹈的群体性特征使其成为凝聚集体认同的重要载体。舞蹈表演往往需要多人协作完成,个体的动作必须服从整体的节奏与构图,这种结构性特征天然强化着集体主义精神。以蒙古族安代舞为例,舞者们手挽手围成圆圈踏歌而行,既是游牧民族团结互助生活方式的缩影,也通过环形队列消弭个体差异,直观展现平等共融的价值取向。再如佤族木鼓舞中震天的鼓点与整齐的踏步,既是对部落团结一致对抗外敌的历史记忆再现,更通过节奏共振让参与者体会到集体力量的震撼感。民族舞蹈的动作设计常暗含文化隐喻,彝族烟盒舞中手指弹击烟盒的清脆声响,象征着族群成员间的心灵呼应;朝鲜族长鼓舞中鼓槌的起落与裙摆的翻飞,演绎着民族坚韧与优雅并存的精神特质。学生在反复练习这些动作时,不仅是技艺的掌握,更是对民族文化密码的破译与认同过程。舞蹈的集体展演场景还构建出情感共振的心理场域,当众人以相同的节奏舞动、以共享的文化符号交流时,个体差异被暂时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归属感与现代族群身份的确认。这种通过艺术实践形成的群体记忆与身份认同,比文本教育更具穿透力,尤其面对当代青年的文化疏离困境时,舞蹈的肢体参与性与情感沉浸性能够有效重建其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联结。在高校教育中,将此类舞蹈融入思政实践课程,可让学生在音乐与律动中切身体会集体主义精神,进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形成坚定的文化立场与家国情怀。

2 民族舞蹈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功能实现路径

2.1 隐性教育与情感共鸣的协同作用

传统民族舞蹈融入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其兼具隐性渗透与情感触发的双重属性。相较于传统课堂中直接的理论灌输,民族舞蹈通过艺术表现与身体参与,将价值引领融入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感互动中。当学生观赏朝鲜族长鼓舞时,裙摆翻飞间传递的不仅是动作美感,更是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参与哈尼族铓鼓舞排练时,粗犷的鼓点与整齐的踏步会唤醒群体协作的自觉意识。这种以艺术为载体的教育方式,本质上是以文化浸润替代道德说教——学生在理解舞蹈动作象征意义的过程中,已悄然建立起对集体主义、家国情怀等价值观的认同。例如蒙古族顶碗舞要求舞者始终保持身体平衡与器物稳定,无形中强化了沉稳专注、责任担当的品质;壮族铜鼓舞中鼓槌与鼓面的精准触碰,则隐喻规则意识与秩序感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无需刻意强调德育目标,而应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拆解、文化解读与情境代入,自主感知舞蹈背后的精神内核。当学生在演出中获得掌声时,对集体的荣誉感与认同感会自然增强;当舞蹈表演与节日庆典、主题班会等场景结合时,仪式感更能深化情感烙印。这种隐性教育与情感共鸣的协同作用,有效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抵触性,使价值观传递从被动接受升级为主动内化。

2.2 文化反刍与现代思政体系的动态衔接

民族舞蹈融入思政教育需实现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价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传统舞蹈的文化符号需要经历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既保留历史积淀的精神内核,又赋予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表达。例如傣族孔雀舞中模仿孔雀开屏的动作,可引申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实议题;彝族火把舞的炽热场面,可关联脱贫攻坚精神与乡村振兴战略。这种文化反刍不是简单复制传统形式,而是将舞蹈蕴含的团结、奋进等元素提炼为通用的价值语言,再通过现代思政话语重新编码。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传统舞蹈与当代文艺作品的异同,通过编创融合现代元素的舞蹈短剧,展现抗疫精神中的团结奉献与古典舞蹈集体协作观念的呼应。在实践层面,高校可通过建立民族舞蹈思政工作坊,将舞蹈研习与红色文化教育相结合——以长征组舞再现革命征程,用民族韵律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增强教学效果,如借助虚拟现实重现民族舞蹈的起源场景,或通过动作捕捉分析舞蹈队形的社会学隐喻。这一动态衔接过程既使传统舞蹈焕发新生命力,又让思政教育突破文字与课堂的局限,形成“以舞载道、观史鉴今”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当学生身着民族服饰用街舞节奏演绎传统动作时,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的交融便成为最生动的思政课。这种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教育路径,能够帮助青年在全球化浪潮中筑牢文化根基,同时培育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思维品格。

结束语

民族舞蹈融入思政教育开辟了传统文化育人的新维度。通过艺术审美的隐性渗透与集体实践的情感共振,原本抽象的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具象化过程。从文化反刍到现代话语转译的动态衔接,既激活了传统艺术的精神能量,又回应了青年群体对创新思政课的现实需求。这种寓教于舞的模式让学生在身姿律动中解码民族智慧,在群体协作中领悟集体精神,既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层认同,也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青年价值观塑造。

参考文献

[1]饶华.红色舞蹈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4):103.

[2]姜雪.舞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分析[J].学园,2019,12(02):93-94.

[3]钱春慧.加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学园,2018,11(25):177-178.

作者简介:康婷,学校:,邮编:,出生年月:1988 年 11 月,民族:汉,性别:女,籍贯:四川,职称:副高级,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