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交际在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中的实践与挑战
王晨爱 任春蕊
廊坊师范学院
摘要:在数字经济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当下,跨境电商迎来爆发式增长,传统商务英语交际模式已难以满足多元场景需求。多模态交际凭借融合语言、图像、视频等多符号系统的优势,成为跨境商务沟通革新的关键力量。本文系统梳理多模态交际在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中的实践路径,深度剖析跨文化解读差异、技术适配困境等现实挑战,创新性提出能力培养、技术融合与评估优化策略,为提升跨境商务沟通效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
关键词:多模态交际;跨境电商;商务英语
引言
在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与 “一带一路” 倡议的双重推动下,跨境电商以年均超 20% 的增速成为国际贸易新引擎。商务英语作为跨境交易的核心语言媒介,其沟通模式正经历从 “文字主导” 向 “多模态协同” 的深刻变革。多模态交际通过整合语音、图像、动画等多元符号,不仅能精准传递商品信息、增强客户体验,还可跨越文化壁垒,提升沟通效率。
一、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中多模态交际的应用现状
1.1 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交际模式的演变
早期跨境电商以邮件、即时通讯工具为主要沟通渠道,商务英语交际呈现 “文本单一化” 特征,信息传递依赖书面语言,存在沟通效率低、情感表达不足等问题。随着数字化技术普及,交际模式逐步向 “多模态融合” 转型。直播带货、虚拟展厅等新型场景崛起,促使语言符号与视频、音频、动画等非语言符号深度结合。例如,跨境电商客服通过图文并茂的产品手册、动态演示视频辅助沟通,大幅缩短客户决策时间;企业利用 VR 技术搭建虚拟展会,实现多语言实时讲解与场景互动,推动商务英语交际从 “线性叙事” 转向 “沉浸式体验”,显著提升沟通效能。
1.2 多模态交际在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中的实践场景
多模态交际在跨境电商全链条中广泛应用。在营销推广环节,企业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产品演示视频,搭配中英双语字幕与背景音乐,结合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吸引海外客户;社交媒体上,图文海报、互动 H5 页面等多模态形式增强品牌传播力。交易磋商阶段,视频会议系统支持实时语言翻译、屏幕共享与白板协作,使商务谈判突破时空限制;电子合同嵌入动态签章、语音确认等多模态元素,提升签约效率与安全性。售后服务场景中,客服借助 AR 技术实现远程故障诊断,通过视频指导、3D 模型拆解等方式提供解决方案,实现商务英语交际从 “语言服务” 向 “技术赋能” 的跨越。
1.3 多模态交际对跨境电商商务沟通的促进作用
多模态交际通过多元符号协同,显著提升跨境商务沟通效能。从信息传递角度,图像、视频等非语言符号可直观呈现产品细节、使用场景,弥补语言表达的模糊性,降低文化误解风险;动态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财务报表、市场分析转化为图表动画,加速信息理解。情感交互层面,主播的肢体语言、语气语调与背景音乐共同营造沉浸式购物氛围,增强客户信任;虚拟数字人客服通过拟人化表情、动作提升服务亲和力。
二、多模态交际在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中面临的挑战
2.1 跨文化背景下多模态符号解读的差异性
不同文化对多模态符号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易引发交际误解。色彩符号方面,红色在中华文化中象征喜庆,但在西方部分国家代表危险警示;手势语言中,“OK” 手势在英美表示赞同,在巴西则带有侮辱性。图像隐喻的理解也因文化而异,龙在中国是祥瑞象征,在西方常被视为邪恶化身。此外,视频内容中的叙事逻辑、幽默风格受文化语境制约,如中式含蓄表达与西式直白幽默的冲突,导致跨文化多模态交际中信息失真风险增加,阻碍商务合作顺利推进。
2.2 多模态交际技术应用的适配性难题
多模态技术在跨境电商应用中面临设备兼容、网络环境等适配挑战。一方面,不同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差异显著,部分地区网络带宽不足,导致高清视频、VR 内容加载缓慢,影响直播带货、虚拟展厅等场景的用户体验;老旧设备对新兴多模态技术支持不足,如低版本浏览器无法播放交互式动画,限制信息传播范围。另一方面,多语言实时翻译技术存在语义偏差问题,机器翻译难以准确捕捉口语化表达、行业术语,语音识别在嘈杂环境下准确率下降,技术短板制约多模态交际的流畅性与精准度。
2.3 多模态交际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的不完善
当前多模态交际效果评估缺乏科学标准与量化工具。传统语言交际的评估指标难以衡量多模态融合的综合效能,对图像吸引力、视频感染力等非语言要素的评价缺乏系统性。反馈机制方面,企业多依赖客户满意度调查等主观方式,难以精准定位多模态设计的优化方向;跨部门数据壁垒导致营销、客服、技术等环节的反馈信息分散,无法形成有效改进闭环。此外,缺乏行业统一的多模态交际效果评估体系,企业难以进行横向对比与经验借鉴,制约多模态技术的迭代升级。
三、优化多模态交际在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中应用的策略
3.1 加强跨文化多模态交际能力的培养
构建系统化跨文化多模态交际培训体系,企业需联合高校、培训机构开设专项课程,内容涵盖不同文化对多模态符号的认知差异、跨文化沟通策略等。通过案例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商务人员对多模态符号的敏感性与解读能力;邀请文化专家、语言顾问参与多模态内容创作,确保符号使用符合目标市场文化规范。此外,建立多模态交际案例库,收集典型跨文化沟通案例,分析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帮助从业人员快速掌握跨文化多模态交际技巧,降低文化冲突风险。
3.2 推动多模态技术与商务英语的深度融合
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联合科技公司开发适配跨境电商场景的多模态工具。针对网络与设备适配问题,采用渐进式加载、自适应编码技术优化视频传输;开发轻量化 VR/AR 应用,兼容低配置设备。在语言技术方面,引入 AI 翻译增强模型,结合行业语料库提升多语言翻译准确性;利用情感计算技术分析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实现智能情感交互。同时,建立多模态技术应用标准,规范视频格式、交互界面设计等技术参数,促进不同平台间的兼容性,推动多模态技术与商务英语的有机融合。
3.3 构建科学的多模态交际效果评估体系
制定多维度评估指标,从信息传递、情感交互、技术适配等层面构建评估模型。信息传递维度考核内容准确性、清晰度;情感交互维度评估用户参与度、情感共鸣;技术适配维度衡量设备兼容性、加载速度。开发智能化评估工具,利用眼动追踪、脑电波监测等技术量化用户注意力分布与情感反应;结合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挖掘多模态设计与交易转化率、客户留存率的关联性。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整合营销、客服、技术等部门数据,通过可视化看板实时呈现评估结果,指导多模态内容优化与技术改进,形成 “评估 - 反馈 - 优化” 的良性循环。
四、结论
尽管在跨文化适配、技术融合等方面面临挑战,但通过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深化技术应用、完善评估体系,可有效释放多模态交际的潜在价值。未来,随着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多模态交际将向更智能、沉浸式方向演进,持续赋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在全球数字贸易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汪洋.数字经济时代“外语+跨境电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2025,(03):79-82.
[2]左海清.“课岗赛证”融通导向下商务英语跨境电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24,(22):119-122.
[3]全炳炎.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大学,2024,(22):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