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报告
宋崴 韩宇 马小玉
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 100192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中职生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面临学业、职业规划等多重挑战,心理资本水平影响其职业素养与未来发展。心理资本包含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四个维度,对学生个体发展有促进作用,但针对中职生群体,尤其是家庭结构、同住模式等本土化因素影响的研究不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揭示中职生心理资本现状,分析人口学变量影响,探讨其与幸福感的关联,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丰富理论体系,助力职业教育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本校中职一年级学生,发放问卷 684 份,回收有效问卷 610份,有效回收率 89.2% 。样本中男生 233 人、女生 377 人;16 岁学生占比 76.1% ;独生子女占 57.2% ,多子女家庭中大孩、二孩、三孩分别占33.8% 、 8.0% 、 0.7% ;同住人以父母为主( 63.9% ),其次为父母与老人同住( 22.1% )。
2.2 研究工具
采用《心理资本量表》,含 4 个维度 16 题,6 点计分,信效度良好(Cronbach's α=0.85 )。自编简版量表测量学业成就感、校园幸福感、家庭幸福感,5-8 题,5 点计分。
2.3 数据处理
运用SPSS26.0 进行描述性统计、t 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 p<0.05 。
3 研究结果
3.1 中职生心理资本总体特征
中职生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均超 4.8 分,乐观维度最高(4.89),自我效能次之(4.88),希望与韧性分别为 4.87 和4.86,整体水平高且发展均衡。
3.2 心理资本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3.2.1 性别:男生四维度得分均高于女生,自我效能维度差异显著(t=2.036, p<0.05 ),可能与传统性别角色期待有关。
3.2.2 家庭结构:多子女家庭二孩在各维度得分最高(自我效能 5.12等),家庭结构整体影响不显著。
3.2.3 同住人:独居学生各维度得分显著最高(自我效能 5.67 等),仅与母亲或老人同住者得分较低。
3.3 心理资本与幸福感的关系
3.3.1 学业成就感对四维度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β=0.211-0.302 )
3.3.2 校园幸福感对希望、韧性、乐观影响显著(β=0.159-0.221);
3.3.3 家庭幸福感对自我效能、希望、乐观有正向影响( β=0.091- 0.121),对韧性无显著作用。
4 讨论
4.1 中职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分析
研究发现,中职生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可能与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在实操课程中通过完成任务积累成功经验,从而提升自我效能与韧性有关。此外,学校开展阳光体育锻炼、心理活动、职业规划等,也可能对学生心理资本提升产生促进作用。
4.2 人口学变量的影响机制
4.2.1 性别:男生四维度得分均高于女生,自我效能维度差异显著(t=2.036, p<0.05),可能与传统性别角色期待有关。
4.2.2 家庭结构:多子女家庭二孩在各维度得分最高(自我效能 5.12等),家庭结构整体影响不显著。
4.2.3 同住人:独居学生各维度得分显著最高(自我效能5.67 等),仅与母亲或老人同住者得分较低。
4.3 心理资本与幸福感的关联
4.3.1 学业成就感:对四维度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β=0.211-0.302 ,
)
4.3.2 校园幸福感:显著影响希望、韧性、乐观( β=0.159-0.221 ,
)
4.3.3 家庭幸福感: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希望、乐观( β=0.091--0.121
p<0.05 ),对韧性无显著作用
5 结论
5.1 中职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较高,各维度发展均衡,乐观维度得分略高。
5.2 性别在自我效能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家庭结构中多子女二孩心理资本得分最高;同住人类型影响显著,独居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最优。
5.3 学业成就感、校园幸福感、家庭幸福感对心理资本各维度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学业成就感影响最为广泛。
6 教育对策与建议
6.1 针对性别差异的个性化辅导
6.1.1 开展“心光绽放:校园积极心理工作坊”,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培养男生领导力,强化女生自信心,突破性别角色限制,提升自我效能感。
6.1.2在专业课程中设置性别平等的实践任务,鼓励女生参与技术创新,强化其能力认同。
6.2 优化家庭结构与同住模式的教育支持
6.2.1 引导多子女家庭关注二孩的情感需求与能力培养,避免忽视或过度保护;
6.2.2 为独居学生提供生活技能培训与心理支持,防范孤独感对心理健康的潜在负面影响;
6.2.3 定期家访和亲子互动隔代抚养或单亲家庭学生,增强家庭支持功能。
6.3 强化学业与校园幸福感的培育
6.3.1 优化课程设计,开展模拟急救大赛、护理情景演练等,将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提升护理技能,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6.3.2 营造积极校园文化,开展社团活动、心理健康节、师生互助小组、希望与韧性主题团体辅导等融洽关系,提升校园归属感。
6.3.3 结合运动场的租赁满足场地条件持续开展阳光体育,通过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强起来,同时,通过体育活动,弘扬体育精神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提升自信、乐观、坚韧和希望,让学生“笑起来”强大心理资本。
6.4 构建家庭 - 学校- 社会协同育人体系
6.4.1 指导家长通过积极沟通与挫折教育,提升子女乐观与韧性。鼓励共同制定家庭目标,积极沟通、适度放手、挫折教育等方式,营造支持性环境。
6.4.2 联合社区、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增强职业体验与社会支持。联合社区、企业、医院、养老机构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职业场景中锻炼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增强职业乐观感。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7.1 局限:样本来自单一学校,代表性有限;横断设计无法揭示动态发展。
7.2 展望:扩大样本范围,纳入追踪研究,探索心理资本与职业发展的长期关联。
参考文献
[1] 弗雷德・卢桑斯。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 [M]. 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 18 (1): 58-61.
[3]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2 修订版)[S]. 北京,2022.
[4] 张卫 等 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机制 [J]. 心理学报,2018, 50 (4): 43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