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水利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黄平
湖北浩川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70
1 高标准农田水利施工的主要类型
1.1 灌排渠道
斗渠:通常间距设置在500-1000 米,作为农田输水的骨干渠道,其断面尺寸依据区域灌溉需求设计,采用混凝土U 型槽或梯形结构,有效提升输水效率,减少渗漏损失。
农渠:间距 100-200 米,是连接斗渠与田间的“毛细血管”,通过合理的布局规划,保障农田灌溉用水的精准输送,同时承担田间排水功能,防止积水影响作物生长。
1.2 防渗工程
渠道防渗:采用混凝土浇筑或铺设土工膜的方式,混凝土渠道通过机械化施工保证密实度,土工膜铺设时严格处理基面,确保膜体与渠床紧密贴合,有效降低渠道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田间防渗:推广地膜覆盖技术,选择可降解地膜减少白色污染;结合土壤改良措施,如增施有机肥、添加保水剂等,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分无效蒸发和深层渗漏。
1.3 水土保持工程
田埂加固:采用干砌石、草皮护坡或混凝土预制块等形式,对田埂进行加高、加厚处理,防止雨水冲刷造成田埂坍塌,维持农田边界稳定,保障灌溉水不流失。
截水沟:沿农田周边等高线布置,断面形式多为梯形,通过拦截坡面径流,将雨水有序引入排水系统,减少坡面侵蚀,保护农田土壤。
植被缓冲带:在农田与河道、沟渠交界处种植耐水湿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如紫花苜蓿、垂柳等,利用植物根系固土护坡,同时过滤农田排水中的泥沙和污染物,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2 水利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分析
2.1 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
2.1.1 植被覆盖与生态扰动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渠道开挖、场地平整等施工活动,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原有植被区域的利用。以某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在开展宽度 2-3m 、长度 5km 的渠道施工过程中,约 1.5hm2 的耕地与草地被占用。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植被覆盖率从施工前的 85% 调整至 52% ,原生草本植物如狗尾草、苜蓿等生长环境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其留存率约为 20%-30% 。若未能及时跟进生态修复措施,裸露地表可能面临更明显的风蚀与水蚀作用,土壤流失情况预计较施工前有所加剧。
2.1.2 植物群落结构演变
在传统渠道施工完成后,为满足护坡等工程需求,往往会选择单一类型植物进行种植,如紫穗槐、垂柳等。这一做法在保障工程功能的同时,也可能对原有植被群落结构(草本 - 灌木 - 乔木复合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相关项目监测数据表明,施工后渠道周边植物物种数量从 25 种减少至 12 种,优势物种的生态位占比由 30% 提升至 60% 。此类变化可能使群落稳定性出现一定程度波动,生态系统在应对病虫害时的自我调节能力或受到制约,相关病虫害发生频率预计会有所上升。
2.2 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2.2.1 土壤压实与理化性质变化
施工机械(如挖掘机、压路机)的作业可能导致土壤容重出现一定程度增加,约 0.2~0.3g/cm3 (例如从 1.3g/cm3 增至 1.6g/ cm3 ),孔隙度相应降低 10%~15% ,土壤的透气性与透水性受到影响。相关试验数据反映,压实后的土壤水分入渗速率仅为未压实土壤的30%~40% ,在降雨时地表径流现象可能更为明显,对水土流失存在潜在影响;同时,土壤透气性的改变或致使微生物活性有所降低(如细菌数量减少 20%~30% ),进而使得有机质分解过程减缓,土壤肥力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有机质含量减少 0.2%~0.3% )。
2.2.2 土壤环境潜在影响
施工环节中,混凝土残渣、机油泄漏,以及防渗材料(如部分土工膜)老化降解等情况,可能会引起土壤pH值的变化(如从6.5~7.5升至8.0~8.5),土壤中重金属(如铅、镉)含量也可能有所增加,约 0.1~0.3mg/kg 。在部分项目检测中发现,渠道周边土壤铅含量达到 0.45mg/kg ,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现象,若长期用于作物种植,可能致使重金属在作物籽粒中累积(例如小麦铅含量达 0.12mg/ kg,接近国家标准限值 0.15mg/kg )。
3 高标准农田水利施工的生态保护措施
3.1 植被临时防护与恢复
对于施工区域周边的原生植被,可考虑使用彩条布、木板围挡加以防护,尽量避免机械碾压对其造成损伤;开挖所得的表土(富含有机质,厚度大致在 20~30cm ),建议进行单独堆放,以便后续用于植被恢复;在施工间隙(如雨天停工期间),于裸露土壤处播种速生草本植物(如黑麦草、紫云英),若能将覆盖率提升至 80% 以上,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现象。
3.2 土壤保护措施
合理限制施工机械的行驶范围,采用“单车道循环”的方式,有助于减少土壤的碾压面积;对压实的土壤进行深耕处理(深度30~40cm ),并掺入适量有机肥(施用量 1.5~2.0t/hm2 ),这样或许能提升土壤的透气性与肥力;尽量避免在雨天开展施工,以防土壤出现泥泞和被冲刷的情况,若遇雨天,建议使用防雨布进行全面覆盖(覆盖率 100% )。
3.3 水体污染防控
可建设临时废水处理池(容积 50~100m3 ),尝试采用“沉淀+ 中和 + 过滤”的工艺处理施工废水:混凝土废水可加入硫酸进行中和,将 pH 值调节至 7~8;机械清洗废水加入隔油毡除油,使COD 降至 100mg/L 以下,处理后的废水可考虑回用;防渗工程优先选择生态材料(如膨润土防水毯、生态混凝土),替代传统塑料土工膜较为合适。膨润土防水毯不仅可降解,还能允许水分缓慢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地下水位的稳定;渠道施工时,适当保留10%~15% 的土质段不进行硬化处理,为水生生物留存栖息地。
3.4 生物多样性保护
可在渠道每隔 500~1000m 处设置“生态通道”(宽度 1~2m ,铺设碎石与植被),为小型动物的迁徙提供便利;在泵站周边种植本土灌木(如杞柳、紫穗槐),营造适宜鸟类栖息的环境;尽量避开鸟类繁殖期(3~6 月)进行施工,若确实无法避免,可设置驱鸟装置(如反光带),但应避免使用鞭炮等可能对鸟类造成过度惊吓的手段。
结束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复杂多元,既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也存在潜在问题,需实施针对性管控。提出如下建议:政策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研究层面,为保护措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既保障了农田灌排效能与粮食增产目标,又有效缓解了施工对植被、土壤、水体及生物多样性的扰动,为 “粮安与生态协同” 提供了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峰 . 农田水利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J]. 农业灾害研究,2023,13(5):125-127.
[2] 岳克辉 .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 乡村科技,2021,12(10):125-126.
[3] 胥细望 .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策略 [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1,50(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