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中的享出行作用与调控对策

作者

东国元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300

引言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面临出行需求多元化与资源环境硬约束的双重挑战。共享出行作为新业态快速渗透,既通过灵活服务填补传统公交覆盖盲区,亦因无序竞争冲击既有客运体系稳定性。其技术特性与商业模式深刻改变出行行为分布,诱发表面效率提升而深层结构劣化的复杂矛盾。当前治理实践暴露出功能定位模糊、空间冲突加剧、监管工具失效等系统性短板,亟需建立适配新型交通服务供给规律的调控范式。

一、享出行在城市交通运输结构中的现实作用

其一,有效补充公共交通体系,通过衔接主干公共交通与目的地间的短距接驳弥合末端覆盖短板,在低密度区域或非高峰时段提供替代性服务响应个性化通勤需求。其二,通过按需使用的车辆获取方式替代产权购买,削减家庭保有私家车意愿,优化社会车辆总量与道路空间占用。其三,其高便捷性与价格优势分流部分绿色出行群体并诱发新增出行需求,同时与传统出租车业态形成市场竞争关系。其四,依托智能调度算法显著提升资产利用率,网约车拼车模式压缩空驶里程,分时租赁促进车辆高效周转。其五,运营过程形成多维度出行行为数据采集平台,为路网动态调配、枢纽客流组织及服务品质升级提供决策依据,系统性优化城市交通资源配置。

二、当前享出行存在的核心问题

(一)双重性困境

共享出行在交通结构中呈现矛盾效应:虽填补公交末端覆盖空白,但其高便利性与低价策略分流常规公交客流,削弱大容量公共交通主体地位;虽通过车辆共享抑制私有车保有增长,但高频次巡游与集中调车增加空驶里程,加剧局部路网负荷。其响应个性化需求诱增非必要出行或延长出行距离,抵消结构性优化效果。服务规模扩张与道路资源承载力的错配易引发负外部性转移,致使整体交通系统陷入效率提升与运行恶化的二元悖论。

(二)发展与管理失衡

共享出行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政策法规更新周期,自动驾驶等新形态挑战现行准入与责任认定框架。市场野蛮生长阶段企业竞相倾销抢占份额,忽视安全标准与服务均等化,造成车辆投放失控与区域供需失调。属地化牌照管制难以适配平台跨区域运营特点,监管套利与地方保护主义并存。多部门分段管理模式导致数据壁垒,无法精准量化其对环境能耗与路权占用的真实影响。治理体系尚未建立有效的动态调控机制以平衡企业利益与社会成本。

三、城市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中的享出行的调控对策

(一)明确享出行的功能定位

构建与公共交通骨干网络的主次协同框架:要求共享出行企业将不少于一定比例的订单起点或终点与轨道站点有效衔接,承担微循环接驳核心职能。在公交线网覆盖率不足区域开放弹性运营权,弥补公共服务缺口。严格限制对公交客流走廊形成规模替代,重点针对通勤距离超一定阈值、接驳时间不足的订单实行差异化定价引导。建立公共交通分担率、接驳换乘效率、车辆周转率等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审定服务功能实施效果。推动运营商在平台接口嵌入公交优先智能推荐系统,强制披露行程碳排放强度数据,引导需求结构优化。

(二)制定空间使用规范

划分专属运营区域:城市核心区禁止巡游揽客,限定在电子围栏站点内停车上下客;住宅区设置共享车辆夜间弹性停泊区但限制最高密度。动态优化道路使用权:高峰时段对驶入公交专用道的享出行车辆收取拥堵费,低峰期开放公交专用道通行权限。采用电子围栏与北斗高精定位技术约束禁停区,违停车辆触发自动锁轮及高额罚金。同步调整路侧停车收费政策,共享车辆占用公共泊位实行阶梯定价机制,超时滞留费率逐级倍增。通过浮动成本压力倒逼企业优化周转策略,遏制公共资源低效占用。

(三)探索分类分级管理模式

车辆端区分分时租赁汽车与营运性网约车:前者执行非营运车辆安全标准但强制加装智能监控设备;后者对标出租车实施强制报废年限与营运保险制度。企业端实施ABC 分级认证:A 级企业获准提供全城域服务但承担更高运力调配义务;C 级企业仅限特定郊区运营并限制资本扩张速度。应用场景动态备案:机场火车站枢纽接驳需申报专用通道配额;通勤定制班线需向公共交通管理机构备案线路资源占用系数。建立企业服务质量星级制度,星数关联补贴分配与牌照竞拍优先级。

(四)强化数据监管共享

强制性接入企业实时全量运营数据:核心包括车辆位置轨迹、订单起讫点、空驶里程占比、驾驶员资质记录等。构建城市级共享出行数字孪生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和交通仿真反演其诱增出行量占社会总出行比例;精确测算不同区域单次出行对路网的平均时空资源消耗值。建立动态牌照配额模型:依据公交分担率升降幅度等指标季度调整企业准入车辆规模。设立跨部门数据安全沙箱环境:交通规划部门通过脱敏数据优化公交线网,交管部门调优信号控制策略,避免市场数据垄断壁垒。

(五)精准调控引导可持续发展

经济工具端征收差异化特许经营税,对工作日核心区订单税率翻倍;设立车辆周转效率补贴,完成拼车单日量达标企业获碳积分奖励。总量控制端以公共交通客流保有率为核心 KPI 制定配额浮动规则,公交分担率跌破限值则强制削减享出行牌照数量。需求管理端高峰时段向用户推送优先选择轨交的行程方案及价格对比,对绿色出行接驳订单实施平台服务费全免政策。建立网约车驾驶员资格积分制,严重绕路及违规运营扣除相应信用分直至冻结服务资格。

结束语

总之,共享出行调控本质是重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环境下的多元主体利益平衡机制。本文建立的功能- 空间- 主体- 数据- 政策五维治理模型,突破传统交通管理单向管制思维,通过精准界定服务边界、创新路权分配模式、实施市场主体分级、构建数据驱动决策及强化经济杠杆引导,系统性化解业态扩张与结构优化的内在张力。研究成果为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提供方法论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确立共享出行补充而非替代公共交通的战略定位。未来需深化自动驾驶等新技术融合应用的政策适配研究,持续完善基于交通承载力动态评估的弹性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斯龙 . 基于演化博弈的多模式共享出行应用的两阶段研究 [D].江汉大学 ,2023.

[2] 丁明丰 . 共享出行及其竞争失范的反垄断规制研究 [D]. 广东财经大学 ,2023.

[3] 陈嵩博 . 共享出行服务的服务质量与感知风险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2.D

[4] 杨欢. 居民共享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 重庆大学,2022.

[5] 戴晓蓉 , 李宇 . 建设惠民交通办好出行头件事 [N]. 深圳特区报 ,2022-05-26(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