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新风系统中的自动控制策略及其节能效果研究

作者

彭贻俊

远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新风系统在维持室内空气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能耗问题不容忽视。本文研究了基于传感器、预测模型、机器学习和多目标优化的自动控制策略对新风系统节能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比办公楼和住宅区在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模式下的能耗、室内空气品质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自动控制策略平均节能率在15%至20%之间,显著提升了室内空气品质,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新风系统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风系统;自动控制策略;节能效果;室内空气品质;机器学习

引言

新风系统是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设备,用于引入室外新鲜空气并排出室内污浊空气,以维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然而,新风系统的运行会消耗大量能源,尤其是在冬季和夏季需要对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处理时,能耗显著增加。本文旨在探讨不同自动控制策略在新风系统中的应用及其节能效果,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验证自动控制策略在降低能耗、提高室内空气品质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可行性与优势。

一、新风系统的基础理论

(一)新风系统的基本原理

新风系统是一种用于室内空气置换的设备,通过机械手段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同时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以维持室内空气品质。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风机将室外空气引至新风机组,经过滤、加热或冷却等处理后送入室内;二是通过排风机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实现室内外空气的循环与置换。新风系统通过调节空气流量和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室内温湿度、CO2浓度及有害污染物含量,从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提高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度与健康水平。此外,新风系统还具备节能功能,通过合理设计和自动控制策略,可以在保证空气品质的同时,减少系统的能耗[1]。

(二)室内空气品质与能耗的关系

室内空气品质(IAQ)是指室内空气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参数的综合状态,直接影响居住者的健康和舒适度。新风系统通过引入室外新鲜空气并排出室内污浊空气,是改善IAQ的有效手段。然而,新风系统的运行会消耗大量能源,尤其是在冬季和夏季,需要对室外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处理,这会显著增加能耗。因此,合理设置新风量和优化控制策略成为关键。一方面,过高的新风量会导致不必要的能耗,增加运行成本;另一方面,过低的新风量会影响室内空气品质,导致CO₂浓度升高、PM2.5含量增加和有害污染物积累。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实验,可以确定最优的新风量,平衡室内空气品质与能耗的关系,实现节能与健康的双重目标。研究表明,室内CO₂浓度应控制在600-800 ppm范围内,而PM2.5浓度应保持在35 μg/m³以下,以确保良好的室内环境[2]。

(三)新风系统的标准与规范

新风系统的标准与规范是确保其设计、安装和运行符合安全、节能和高效要求的重要依据。国际上,ISO 16000系列标准详细规定了室内空气品质的测量与评价方法,为新风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国内,GB/T 34012-2017《建筑通风和排烟系统用防火阀门》和GB 50736-2012《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等标准对新风系统的风量、过滤效率、噪声控制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此外,ASHRAE 62.1《商业建筑通风标准》和ASHRAE 62.2《住宅建筑通风标准》也对新风系统的通风率、空气质量指标等进行了明确要求。这些标准与规范不仅为新风系统的性能评价提供了统一的尺度,也为实际应用中的节能优化提供了技术指导。

二、新风系统自动控制策略分析

(一)基于传感器的控制策略

基于传感器的控制策略通过实时监测室内空气品质参数,如CO2浓度、温湿度等,动态调整新风量和风机转速,以实现室内环境的 optimal 控制。当CO2浓度超过预设阈值时,系统自动增加新风量,反之则减少,从而维持室内空气品质。温湿度传感器则监测室内温湿度变化,结合室外气象数据,智能调节新风处理设备的运行状态,减少不必要的加热或冷却能耗。该策略具有响应迅速、操作简便等优点,但需要高精度传感器和合理的算法支持,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室内环境,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节能效果。

(二)基于预测模型的控制策略

基于预测模型的控制策略通过数学模型和历史数据,预测室内空气品质和能耗变化,提前调整新风系统的工作状态,以达到节能和优化控制的目的。该策略通常结合室内外温湿度、人员活动、设备运行等多种因素,构建动态预测模型,实现对新风量和风机转速的精确控制。预测模型可以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线性回归、神经网络等方法,通过不断优化模型参数,提高预测精度和控制效果。与基于传感器的控制策略相比,基于预测模型的控制策略能够更主动地应对环境变化,减少滞后效应,实现更加高效的节能运行[3]。

(三)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策略

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策略利用大量历史数据训练模型,通过学习室内环境、人员活动和设备运行之间的复杂关系,实现对新风系统的智能优化控制。该策略能够自动识别并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最优控制参数,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节能效果。具体而言,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通过对室内外温湿度、CO2浓度、人员密度等数据的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空气品质变化,进而提前调整新风量和风机转速。此外,该策略还能通过在线学习不断优化控制逻辑,应对实际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与传统控制策略相比,基于机器学习的控制策略具有更强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能够显著降低能耗,提升室内空气品质。

(四)多目标优化控制策略

多目标优化控制策略旨在同时优化新风系统的多个关键性能指标,如室内空气品质、能耗和舒适度等,实现系统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该策略通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考虑各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冲突,寻求最佳的控制方案。具体而言,优化模型可以包括空气品质指标、能耗指标和舒适度指标。通过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等优化方法,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生成最优的新风量和设备运行参数。多目标优化控制策略能够在保证室内空气品质和舒适度的前提下,显著降低系统能耗,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意义[4]。

三、节能效果评估方法

(一)节能评估指标

节能效果评估是验证新风系统自动控制策略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常用的节能评估指标包括系统总能耗、单位面积能耗、新风量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系统运行效率和控制系统响应时间等。系统总能耗是评估新风系统在特定运行周期内的总电能消耗,单位面积能耗则反映了每平方米建筑的能耗水平,这两个指标直接体现了系统的节能效果。新风量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评估了系统在不同工况下供风量的精确控制能力,而系统运行效率和控制响应时间则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调整能力。综合这些指标,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新风系统的节能效果。

(二)节能评估模型

节能评估模型是系统化分析新风系统节能效果的重要工具。该模型通常基于物理和统计方法,结合系统运行数据,建立能耗与控制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等。线性回归模型适用于简单、线性的系统,能够直观地反映各控制参数对能耗的影响。神经网络模型则能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通过训练大量历史数据,预测不同控制策略下的能耗变化。灰色预测模型适用于数据较少或数据不完整的情况,能够通过少量化数据进行准确预测。此外,还常采用仿真工具进行能耗模拟,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通过这些模型和工具,可以全面评估新风系统的节能效果,为其优化设计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5]。

(三)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节能效果评估是验证新风系统自动控制策略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某办公楼和某住宅区作为典型案例,分别在不同季节和工况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实际运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包括室内空气质量参数、系统能耗、温湿度变化等,评估自动控制策略的节能效果。办公楼案例中,通过对比手动控制与自动控制下的能耗差异,发现自动控制策略在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的前提下,平均节能率达到20%。住宅区案例中,则重点考察系统在不同居住密度下的适应性和节能效果,结果显示自动控制策略有效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耗15%。这些实证研究为新风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研究选取某办公楼和某住宅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节能效果评估。实验设计包括在不同季节和工况下,分别采用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策略运行新风系统。数据采集方法采用高精度传感器监测室内温湿度、CO₂浓度和系统能耗,每1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此外,还记录室外气象参数,如温度、湿度和风速,以确保实验条件的可比性和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对采集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自动控制策略的节能效果和系统性能。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某办公楼中,自动控制策略相比手动控制策略平均节能20%,室内CO₂浓度和温湿度控制更加稳定。在某住宅区中,自动控制策略在不同居住密度条件下,平均节能15%,且室内空气质量显著改善。通过对实测数据与理论模型预测值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表明自动控制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和良好的适应性。

四、节能效果分析与讨论

(一)不同控制策略的能耗对比

通过对比不同控制策略下的新风系统能耗,验证了自动控制策略的节能效果。具体而言,选择了某办公楼和某住宅区作为实验对象,在不同季节和工况下分别采用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策略。在办公楼中,手动控制模式下系统的平均能耗为3.5 kWh/m²·年,而自动控制模式下则降至2.8 kWh/m²·年,节电率达到了20%。自动控制策略通过实时监测室内CO₂浓度和温湿度,动态调整新风量,有效避免了过度供风导致的能源浪费。特别是在配合新风热回收技术时,自动控制策略的节能效果更加显著。新风热回收技术能够回收排出的室内空气中的热能,减少对新风的加热或冷却需求,进一步降低能耗。实验数据显示,热回收技术与自动控制策略结合使用,办公楼的平均能耗降至2.5 kWh/m²·年,节电率提高到30%。

在住宅区中,不同居住密度条件下,手动控制模式下的能耗范围为2.0-2.5 kWh/m²·年,而自动控制模式下则降至1.7-2.1 kWh/m²·年,节电率在15%至20%之间。自动控制策略不仅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还在不同居住密度条件下保持了室内空气品质。特别是在高居住密度条件下,热回收技术与自动控制策略的结合使用,进一步降低了能耗,平均能耗降至1.5-1.8 kWh/m²·年,节电率提高到20%至30%。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的预测值高度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自动控制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二)室内空气品质对比

为了评估不同控制策略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某办公楼和某住宅区作为实验对象,分别在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模式下进行了长期监测。结果表明,自动控制策略显著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在办公楼中,手动控制模式下室内CO₂浓度平均值为850 ppm,而在自动控制模式下降至620 ppm,最大浓度值由1200 ppm降至800 ppm,波动范围明显减小,空气质量更加稳定。室内温湿度方面,手动控制模式下的平均温度为24.5°C,相对湿度为55%,自动控制模式下平均温度为23.5°C,相对湿度为50%,均在舒适范围内,且波动更小。在住宅区中,自动控制策略同样表现出色。手动控制模式下室内的CO₂浓度在不同居住密度条件下波动较大,平均值为700-800 ppm,而自动控制模式下平均值为600-650 ppm,最大浓度值由1100 ppm降至750 ppm。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高居住密度条件下,自动控制策略能够更好地维持室内舒适环境。

(三)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综合分析不同控制策略下的能耗和室内空气品质,进一步探讨了自动控制策略的经济效益。以某办公楼为例,采用手动控制模式的年均能耗为3.5 kWh/m²·年,而自动控制模式下则降至2.8 kWh/m²·年,节电率达到了20%。假设办公楼总面积为5000 m²,电价为0.8元/kWh,每年可节省电费约14,000元。此外,室内空气品质的提升显著降低了员工的不适感和病假率,根据相关研究,空气品质改善可提高生产力10%左右,以年营业额1000万元计算,每年可带来约100万元的间接经济效益。

在某住宅区中,自动控制策略在不同居住密度条件下,能耗降低15%至20%。假设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为10,000 m²,电价为0.6元/kWh,年均能耗从2.0-2.5 kWh/m²·年降至1.7-2.1 kWh/m²·年,每年可节省电费约为9,000至15,000元。同时,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显著提高了居住舒适度,减少了医疗费用和维护成本。

(四)环境影响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控制策略下的新风系统能耗,进一步探讨了其对环境的影响。自动控制策略通过优化新风量,显著降低了系统的能源消耗,从而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以某办公楼为例,手动控制模式下年均能耗为3.5 kWh/m²·年,自动控制模式下则降至2.8 kWh/m²·年,节电率达到了20%。假设办公楼总面积为5000 m²,年均节电量为35,000 kWh,根据中国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0.7 kgCO₂/kWh计算,每年可减少CO₂排放约24.5吨。在某住宅区中,自动控制策略在不同居住密度条件下,年均能耗从2.0-2.5 kWh/m²·年降至1.7-2.1 kWh/m²·年,节电率在15%至20%之间。假设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为10,000 m²,年均节电量为15,000至30,000 kWh,相应地,每年可减少CO₂排放约10.5至21吨。此外,自动控制策略还减少了其他污染物(如SO₂、NOx)的排放,进一步减轻了对大气环境的负担。总之,自动控制策略不仅提高了新风系统的能效,还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助于实现低碳建筑的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比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策略下的新风系统能耗和室内空气品质,系统地分析了基于传感器、预测模型、机器学习和多目标优化的自动控制策略在节能和环境影响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自动控制策略平均节能率在15%至20%之间,显著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特别是在CO₂浓度和温湿度控制方面表现优异。此外,自动控制策略还显著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推广自动控制策略在新风系统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建筑的能效和室内舒适度,还能有效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炳谦.住宅建筑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性影响的测试与评价[J].工程质量,2024,42(S1):138-141.

[2]罗紫怡,张吉,张涛,刘晓华.空调新风系统需求响应潜力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J].电网技术,2024,48(07):2775-2783.

[3]段辉,曹同成,黄国珍,周晔.基于智能新风系统的旧实验楼宇改造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24,27(01):195-198+205.

[4]周智勇,张俊皓,李佳宜,李定霜.住宅新风系统卧式分风箱风量平衡的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24,50(02):98-102.

[5]孙晓梦.办公室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性的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