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产教融合的职业高校教学管理优化研究

作者

刘光宇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402

摘要:产教融合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正在重塑高校教学管理体系。本文通过分析产教融合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挑战,从管理目标、组织结构、质量评价三个维度构建新型教学管理框架。研究发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机制;“双师型”教师培养应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需强化企业参与度。建议通过构建“政-校-企”三元治理结构、完善过程性评价体系、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等路径实现管理创新。研究为高校适应产业需求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产教融合;教学管理;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截至2022年,我国已有1270所本科高校开展产教融合项目,但教学管理滞后问题导致项目落地效果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在产教融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教融合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本文旨在基于组织变革理论,探讨教学管理体系的适应性重构路径,以解决当前高校在产教融合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教学管理问题,提高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1.产教融合对教学管理的范式变革

1.1.管理目标的重构:从“知识传授”到“能力本位”的转变

传统高校教学管理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在产教融合模式下,管理目标应转向“能力本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例如,某应用型大学与华为共建ICT学院,将企业认证标准嵌入课程体系,开设《华为网络技术》等课程,使学生接触到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1.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转型

传统高校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式科层制结构,存在决策效率低下、部门间沟通不畅等问题。矩阵式管理架构可打破部门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例如,某理工院校设立“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由学校领导、企业代表等组成,负责整体规划、决策和协调工作,还设置多个项目小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有效缩短了决策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

1.3.质量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高校质量评价体系侧重于理论考试成绩和学术论文等学术性指标,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应用型指标。在产教融合模式下,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方,其对人才的评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例如,某高校在实践课程评价中,企业导师评分权重达40%,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表现等都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课程总成绩,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践能力提升情况。

2.现行管理体系的现实困境

2.1.制度供给滞后性分析

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一些政策矛盾,如学分认定标准与企业实践时长冲突,高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还面临着财务审批、人事管理、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的政策障碍。例如,某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跨境电商项目,由于高校的财务审批流程繁琐,导致项目资金拨付不及时,最终合作项目终止。

2.2.主体协同机制缺失

校企信息不对称是影响校企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也是导致校企协同机制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存在争议,如知识产权归属、学生实习报酬等问题。

2.3.数字化管理能力不足

数字化管理平台是实现产教融合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在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仅28%的高校拥有校企协同管理系统。高校内部的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有效共享和整合,存在数据孤岛现象,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对接也存在困难。

3.教学管理创新路径

3.1.构建“三维协同”治理体系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配套实施细则,明确高校、企业、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权利和义务。高校应设立产教融合专项管理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校企合作项目。企业应建立教学贡献度积分制度,将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3.2.实施动态化管理机制

高校应建立“季度需求反馈-学期方案修订”机制,每季度收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高校应实行“3年企业实践轮岗”制度,要求教师每3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3.3.建设智慧管理平台

高校应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平台功能模块应包含校企需求匹配、过程监控、质量评估等子系统。校企需求匹配子系统可以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需求对接,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人才需求信息,高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过程监控子系统可以对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包括学生实习、实践教学、课程开发等环节,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质量评估子系统可以对产教融合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和反馈,包括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智慧管理平台应基于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表现、职业素养等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预测人才培养偏差,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预警和决策支持。例如,平台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课程成绩、实习表现等数据,预测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可根据预测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的探索,构建了从管理目标、组织结构、质量评价三个维度的新型教学管理框架,并分析了现行管理体系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构建“三维协同”治理体系、实施动态化管理机制、建设智慧管理平台等教学管理创新路径。研究表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需突破传统科层制束缚,构建开放、敏捷、智能的新型管理体系。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伦理边界问题,加强对产教融合项目实施效果的长期跟踪和评估。

参考文献

[1]谭蒙.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风,2025,(02):152-154.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502050.

[2]温贻芳,沈中彦.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的理论逻辑、应然策略与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02):139-144.

[3]金妤.应用型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初构[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2):33-38.DOI:10.13391/j.cnki.issn.1674-7798.2022.02.006..

[4]周慧,英姿,黄能朗.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23,(13):15-20.

[5]董善思.高校学生参与产教融合项目对职业规划意识的影响研究[C]//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4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思政研讨会论文集(下册).三亚理工职业学院;,2024:3.DOI:10.26914/c.cnkihy.2024.017106.

[6]顾亮,姚晓燕.关于山东省“双高”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J].山西青年,2024,(1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