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小学德育管理新模式构建
胡晓敏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台子乡南台子小学 邮编:02400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德育管理至关重要。传统小学德育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小学德育管理新模式,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对提升小学德育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家校社协同在小学德育管理新模式构建中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策略。
关键词:小学德育;家校社协同;德育管理模式
1家校社协同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1 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德育效果
家庭是学生道德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品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拥有系统的德育课程和专业的教师队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教育;社会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和体验空间,各种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等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产生着重要作用。家校社协同能够使三方在德育目标上达成一致,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互补充,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有效提升小学德育的效果。
1.2 丰富德育资源,拓展教育途径
家庭中的亲情教育、家风传承,社会中的文化场馆、社会实践基地等,都为小学德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家校社协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拓展德育教育途径。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培养社会责任感;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分享自己的职业经历和人生感悟,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
1.3 关注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德育
学校在德育管理中往往难以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和社会能够更近距离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家校社协同可以使各方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引导,通过组织一些适合他们的活动,帮助他们逐渐打开心扉,培养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
2家校社协同在小学德育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1 沟通协作机制不完善
目前,家校社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渠道,信息交流不畅。学校组织的一些德育活动,家长可能并不了解,无法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对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问题,也未能及时反馈给学校。而且,在沟通方式上,往往是学校单向通知家长,缺乏双向互动和共同协商,导致三方难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2.2 各方职责不明确
在家校社协同德育过程中,各方的职责存在不明确的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都知道要对学生进行德育,但对于具体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缺乏清晰的界定。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职责重叠或相互推诿的情况,影响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认为对方应该承担更多的组织和管理责任,导致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2.3 家长参与度不均衡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德育非常重视,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但也有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教育观念等原因,对孩子的德育关注较少,参与学校德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种不均衡的参与度,影响了家校社协同德育的整体效果[1]。
2.4 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
社会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但在小学德育管理中,这些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一方面,学校与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存在困难,学校难以根据自身的德育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利用社会资源。一些社区拥有文化活动中心等资源,但由于缺乏与学校的有效对接,无法为小学德育提供有力支持。
3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小学德育管理新模式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机制
学校应搭建多元化的沟通平台,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校社沟通的网络平台,如微信群、QQ 群、专门的教育 APP 等,及时发布学校德育工作动态、活动通知等信息,方便家长和社会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定期组织家校社三方参与的德育工作会议,共同商讨德育计划、活动方案等,促进三方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协商。可以每学期召开一次大型的德育工作研讨会,邀请家长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就本学期的德育重点工作进行讨论和决策[2]。
3.2 明确各方职责分工
制定明确的家校社协同德育工作指南,明确各方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职责。学校负责制定系统的德育课程和计划,组织开展校内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等;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社会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和德育资源,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学校负责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家长负责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社会机构则提供活动场地和专业指导。
3.3 提高家长参与度
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小学德育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德育知识,让家长了解如何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德育。学校可以根据家长的需求和时间安排,定期举办线上或线下的家长学校活动,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授课。同时,学校要丰富家长参与德育的形式和内容,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外,还可以组织家长志愿者活动、亲子德育活动等,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图书管理、校园安全维护等志愿者活动,让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3.4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社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整合社会德育资源。与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还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走进校园,开展讲座、报告等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邀请消防员为学生讲解消防安全知识,邀请道德模范分享自己的感人故事。同时,学校要加强对社会资源的筛选和评估,确保所利用的社会资源符合小学德育的目标和要求。
结论
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小学德育管理新模式是提升小学德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形成教育合力、丰富德育资源、关注个体差异,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德育需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沟通协作机制不完善、各方职责不明确、家长参与度不均衡、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分工、提高家长参与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等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家校社协同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凤情.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小学德育模式研究[C]//2024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24:1-2.
[2]朱敏彦. 家校社协同视角下的小学德育创新[J]. 教书育人,2024(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