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机制创新
刘丽华
沧州交通学院
引言
随着城乡发展格局的调整,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总体部署,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点。在此背景下,农文旅融合应运而生,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推动三者要素协同、功能互补与价值共生。尽管各地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区,探索融合路径,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资源碎片化、利益分配不均、政策协同不足等问题,制约其可持续发展。机制创新由此成为关键突破口,需系统重构资源配置、组织管理、运营模式与利益联结体系。本文立足典型示范区实践,分析融合发展基础与现实问题,重点探讨机制创新的逻辑与路径,为相关政策制定与项目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借鉴。
一、农文旅融合的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为融合发展奠定宏观基础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战略亦要求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在这一政策体系推动下,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财政投入、用地政策、人才支持等方面逐步加强,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此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识不断转化为实践动力。乡村作为生态、文化和农业资源集聚地,具备独特优势,成为产业融合的关键空间载体。多项政策推动下,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态势逐渐明朗,进入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二)市场需求变化推动融合模式不断升级
随着消费结构转型与居民生活方式变化,体验型、互动型、个性化旅游需求快速增长,传统农业的产业链条与文化附加值亟待延展。城乡居民对“乡愁文化”与“田园生活”的认同感增强,乡村不再是被动的农业生产空间,而逐渐成为文化展示和生活体验的重要场景。
农文旅融合应运而生,成为满足新型消费需求的现实选择。从初期的观光采摘到如今的深度体验,从单一产品供给到复合型休闲产业集群,农文旅模式不断演化升级,其背后的推动力源于对文化内容的重构与旅游形态的再造。
(三)典型示范区的探索为机制创新积累经验
近年来,全国多个地区获批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成为探索农文旅融合的“实验田”。如成都崇州、浙江安吉、福建尤溪等地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展融合试点,推动了管理机制、运营机制、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创新。这些实践案例为理解和推广机制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也为地方政府探索治理路径、优化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当前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整合效率偏低,产业协同不足
农文旅三者虽在物理空间上趋于聚合,但在资源整合与价值链协同方面仍显薄弱。文化资源碎片化严重,缺乏系统性开发,导致项目内容同质化现象突出。农业侧重初级生产,旅游过于倚重季节性景观,文化缺乏内涵创新,三者难以实现高效协作。
此外,不同部门在融合过程中存在条块分割、职能重叠等问题,导致政策碎片化,项目推进进度缓慢,行政资源与市场资源未能有效融合,降低了整体运作效率。
(二)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民参与度有限
尽管“农民主体”常被提及,但实际中农民往往沦为用地提供者或劳务参与者,未能真正融入产业链核心环节,难以实现稳定收益。当前多数项目仍以外部资本主导,农民话语权弱,利益分享机制不清晰,参与热情不足,出现“土地入股、农民出局”的现象。
(三)运营机制单一,缺乏持续内生动力
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通病,缺乏专业团队和长效机制。初期依赖政府推动与资金补贴,但后续市场化能力不足,项目生命周期短、复购率低。此外,缺乏本土人才和文化创意团队,导致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文化表现形式趋于雷同,难以吸引长期客群,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机制创新的核心内容与实践路径
(一)重构资源整合机制,实现产业要素深度融合
要实现真正的融合,必须突破资源条块分割,构建统一、高效、开放的资源整合平台。通过建立“农业 + 文化 + 旅游”联合开发机制,将分散的土地资源、文化载体、旅游节点进行系统性重组。同时推动跨部门协作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多规合一”“一张图管理”的统筹发展格局。
此外,应推动数据资源共享,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与需求匹配,提升融合效率。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可实现对游客行为、消费偏好、资源利
用等进行动态监测和精准管理。
(二)完善组织管理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在组织层面,应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探索“村集体 + 企业 + 农户”三方联动模式,引导社会资本与村庄资源有机结合,推动合作社、村企联合体等新型治理主体的建设,提升组织化水平。
加强村集体经济能力,确保其在项目规划、运营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应强化政策协同,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与项目联合审批流程,减少管理摩擦与制度障碍。
(三)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农民获得感与参与度
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应依据项目性质与参与方式,设计多样化联结模式,如“土地入股 + 保底收益 + 绩效分红”“村集体参股 + 农民租金 + 劳务报酬”等机制,保障农民收益来源多元、风险可控。
还可引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农房、集体土地等资产折股入股方式,增强农民在整个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激发其内生参与动力,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格局。
四、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典型案例分析
( ⟶ ) 河北黄骅:打造沿海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
黄骅市地处河北东部渤海之滨,具备独特的沿海农业资源和深厚的渤海文化底蕴。近年来,黄骅依托现代设施农业、盐碱地生态修复与古渔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路径。通过构建“农业 + 文化 + 旅游”协同发展的综合体模式,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生态价值的转化。
黄骅推动“政府 + 龙头企业+村集体 + 农户”多方协作机制,聚焦高效农业、非遗文化、滨海旅游等领域,打造如黄骅港生态农业示范区、吕桥古村文化片区等融合样板项目。机制上,强化村集体在项目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农民利益联结与文化记忆再生,推动形成“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格局。
(二)黄骅路径的机制创新经验
黄骅在机制创新方面主要突出以下三点
资源整合机制优化:将滨海农业、盐碱地治理、民俗文化及红色资源进行多维度整合,构建以农业为基底、文化为内核、旅游为平台的复合型空间结构。
组织管理机制协同:形成“政府引导 + 平台运营 + 村集体参与”的治理格局,推动成立专业运营机构,统一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
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在项目中普遍推广“农户 + 企业 + 村集体”联动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农房、劳务等方式入股,实现共建共营共赢,提升农民获得感与参与度。
五、结语
农文旅融合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更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重塑乡村发展逻辑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实践分析,总结出当前融合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从资源整合、组织机制、利益联结等方面推进机制创新的思路。
未来,农文旅融合应注重统筹规划、政策协同与人才支撑,推动由浅层协同向深度融合转型。示范区实践表明,机制协同与治理创新是实现融合落地的关键,也是推进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郑芳琴 .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南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宁强羌绣为例 [J].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41(04):19-23.
[2] 古倩云 . 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以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为例 [J]. 山西农经 ,2024,(24):58-60.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24.24.017.
[3] 李亮 . 田园综合体农文旅融合发展机制构建——以南宁市“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为案例 [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4,26(06):55-60.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4.06.010.
[4] 贾艳丽 .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集体经济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 [J]. 国际公关 ,2024,(24):9-12.DOI:10.16645/j.cnki.cn11-5281/c.2024.24.013.
[5] 李小兰 . 农文旅融合发展促乡村振兴之路径探究——以民乐县为例 [J].当代农机 ,2024,(12):50-51
作者简介:刘丽华(1982.5-),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河北省黄骅市,061199,研究方向 : 文化产业与三农问题
本文系2024 年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农文旅融合助推黄骅乡村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432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