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电项目混凝土搅拌站安全管理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李洪举 王文松 汪美涛 严武维

中核混凝土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分公司 山东海阳 265100

引言

混凝土搅拌站作为核岛与常规岛施工的关键配套设施,主要承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关键部位等高要求任务。当前核电项目搅拌站安全管理面临多重挑战:核安全法规与建筑工程规范的叠加约束、特殊工艺对设备性能的严苛要求、跨组织协同管理的复杂性以及核应急场景的特殊性,以致传统安全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核电现场管理需求。

一、核电项目混凝土搅拌站安全管理的特点

其一,安全标准化。覆盖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通过三同时管理(设计、施工、投入使用)强化责任落实。其二,设备与工艺专项管控。针对核电特有的制冷系统、冬施系统、大型储料仓及高效配料系统制定专项操作规程,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其三,全员参与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监督+跟踪 ;+ 落实三位一体工作法及区域定员、专项专跟模式,明确岗位责任,强化风险预防。其四,安全文化与应急能力建设。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提升人员风险辨识能力,确保核电混凝土生产全流程的稳定可控。

二、核电项目混凝土搅拌站安全管理效能的影响因素

(一)人员素质与操作规范的执行偏差

核电项目对混凝土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要求极高,部分技术/生产人员存在专业知识不足、技能培训不到位或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对高风险性作业流程的认知模糊。核电发展速度较快经验断层现象普遍,新员工对核电式管理要求、复杂工艺流程的适应性不足,易因操作失误引发设备故障或质量隐患。部分岗位存在侥幸心理,忽视标准化作业程序,简化安全检查步骤,导致潜在风险累积。

(二)设备维护与技术可靠性的动态匹配不足

混凝土搅拌站涉及噪声、粉性材料等特殊工况,因核电建设项目进度较快、标准高等,设备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但部分设备存在维护周期长、预防性检修不足的问题。搅拌设备关键部件的磨损或老化未被及时识别,引发机械故障甚至停机事故。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兼容性不足或软件漏洞,导致数据采集误差、指令延迟等风险,进而影响混凝土配比精度与施工稳定性。设备改造升级滞后于技术发展需求,老旧设备与新型核电站施工标准的适配性不足,进一步放大了安全隐患。

(三)多层级协同管理中的责任边界模糊

核电项目涉及多方主体管理单位,混凝土搅拌站的安全管理需跨部门、跨专业协作,但实际中常出现权责划分不清、沟通效率低下、重复性反复性要求的问题。安全监管部门与工程/技术部门对风险源的判定标准不一致,导致隐患整改优先级冲突;管理方与施工方及供应商对原材料质量责任的推诿,延误关键节点的安全验收。跨多方管理部门联动响应机制僵化,难以适应动态变化。管理层对安全文化的理解导向不同,进一步削弱了全员参与风险防控的主动性。

三、核电项目混凝土搅拌站安全管理效能提升的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人员培训与能力评估机制

分层设计培训内容,针对新员工、技术骨干及管理人员制定差异化课程,强化核安全法规、特种作业流程及应急响应知识的系统性输入。通过虚拟现实还原高风险场景,强化操作人员在突发性设备故障、关键系统失效等场景中的应急处置、判断决策与操作能力,形成肌肉记忆。推行双导师制和岗位轮换制,加速经验传递与技术融合,减少因人员流动导致的知识断层。建立动态能力评估机制,结合日常操作记录、模拟演练表现及事故复盘结果,对人员安全行为进行量化画像,针对薄弱环节实施精准干预,确保操作行为与标准化流程的高度统一。

(二)完善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体系

设备采购阶段优先选择具备针对核电项目高负荷、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严苛工况,设计的专用型号,并建立供应商技术能力与后期维保服务的联动评价机制。日常运维中结合物联网技术部署实时监测系统,对搅拌主机、输送带等关键部件的振动频率、温度变化等参数进行动态分析,提前预警潜在故障。自动化控制系统定期开展软件冗余测试与硬件压力测试,确保其在极端工况下的容错能力。制定设备升级改造的滚动规划,结合核电项目技术迭代需求,提前布局智能化升级方案,避免因设备代差导致工艺适配性风险。

(三)聚焦关键设备与工艺安全韧性建设

针对核电搅拌站特种设备与高风险工艺实施专项提升,建立设备健康档案,基于FMEA 分析法识别制冷压缩机、动力机械、储料仓钢结构等薄弱环节,制定预防性维保计划与一机一策运维规程。对高负荷设备实施定人定机管理,推行三定三查点检机制。工艺端优化混凝土配方设计,通过掺合料技术降低碱骨料反应风险;升级除尘系统采用覆膜滤袋高效捕集微颗粒,配套废水回收装置实现零排放。硬件层面在危险区域增设机械联锁、急停装置与红外防护栅栏,通过冗余设计提升系统容错能力。构建设备-工艺-防护三位一体的本质安全体系,从源头扼制重大风险。

(四)推行安全文化渗透与行为约束双轨机制

文化渗透层面通过安全月活动、事故警示案例库、安全标兵评选等载体,将零容忍安全理念融入日常管理,利用可视化标语、安全承诺墙等媒介强化心理暗示。管理层需以身作则参与安全巡检与隐患整改,通过走动式管理传递安全优先级信号。在行为约束层面,需细化作业现场的行为观察清单,对高风险操作实施双人互检+实时录像双重验证,杜绝简化流程、经验主义等违规行为。引入行为安全观察制度,鼓励员工主动报告不安全行为,通过积分奖励与匿名反馈机制形成正向激励。

(五)强化技术赋能与风险预控的智能融合

为应对技术可靠性不足与动态风险识别滞后问题,需将数字化工具深度嵌入安全管理链条。搭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险预测平台,整合历史事故数据、设备运行参数及环境监测指标,构建风险预警模型,提前识别混凝土配比偏差、设备过载运行等潜在风险。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原材料溯源与施工过程存证,确保关键环节数据不可篡改,为质量追溯与责任界定提供可信依据。部署智能替代人工进入执行检测任务,降低人员误差与机械伤害概率。建立技术变更的风险评估机制,在引入新型搅拌工艺或自动化设备前,通过数字孪生系统模拟极端工况下的系统稳定性,避免技术迭代引发的未知风险。

结束语

总之,通过多维度分析核电项目混凝土搅拌站安全管理效能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涵盖人员、设备、协同、文化及技术的综合提升框架,仅依赖单一措施难以实现本质安全,需通过系统性思维整合管理资源与技术手段。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算法在风险预测中的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设备运维中的深化,以及核安全文化建设的量化评估模型。

参考文献

[1]王建.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质量控制与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探讨[J].大众标准化,2022,(18):43-45.

[2] 鲜波. 混凝土搅拌站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J]. 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6):145-146.

[3]余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工程与建设,2021,35(04):832-833.

[4]张越.绿色环保智能型混凝土搅拌站的建设和发展[J].建筑科技,2020,4(05):83-86.

[5]王帆.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及质量控制管理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26):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