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档案整理研究在档案数字化中的应用

作者

姜后艳 艾芳平

武汉盛世翔博科技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数字化已成为档案管理领域的必然趋势。档案数字化能够实现档案资源的高效存储、便捷检索与广泛共享,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与服务水平。而档案整理作为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对档案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处理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档案整理研究成果,能够为档案数字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确保数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数字档案的高质量管理。目前,档案整理与数字化的融合研究仍存在不足,亟需深入探讨档案整理在档案数字化各环节中的应用价值与实践路径。

二、档案整理与档案数字化的关系

2.1 档案整理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

档案整理通过对档案进行分类、编目、排列等操作,使原本分散、杂乱的档案资料形成有序的体系。在档案数字化之前,完整、规范的档案整理能够明确档案的类别、数量、保管状况等信息,为数字化工作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方案提供依据。例如,按照档案的形成时间、机构来源或主题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后,数字化过程中可以按照类别有序开展,避免重复劳动和信息混乱。

2.2 档案数字化促进档案整理的完善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档案整理存在的问题,如分类不合理、编目不准确等。通过数字化操作,可以对档案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进一步优化档案整理的方法和体系。同时,数字档案便于存储和修改,为档案整理成果的动态调整和完善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在数字化过程中发现部分档案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可及时进行调整,使档案整理更加科学规范。

2.3 二者共同服务于档案管理目标

档案整理与档案数字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档案资源。档案整理使档案有序化,便于管理;档案数字化则拓展了档案的利用方式和范围。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档案服务,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档案整理研究在档案数字化中的具体应用

3.1 数字化前的档案整理准备

1. 档案鉴定与筛选

在档案数字化前,需要运用档案鉴定理论对档案进行价值评估,确定哪些档案需要优先数字化。根据档案的保存价值、利用频率、破损程度等因素,筛选出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利用需求的档案进行数字化。例如,对于一些珍贵的历史档案、频繁被查阅的业务档案,应优先安排数字化,以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2. 档案分类与编目优化

依据档案分类标准和实际需求,对档案进行科学分类。例如,按照《中国档案分类法》或本单位的档案分类方案,将档案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层级。在分类的基础上,完善档案编目工作,准确著录档案的题名、责任者、形成时间、保管期限等项目,确保编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规范的分类与编目能够为数字化后的档案检索和管理提供便利,用户可以通过编目信息快速定位所需档案。

3. 档案修复与整理

对于破损、霉变、字迹模糊的档案,在数字化前需要进行修复处理。运用档案修复技术,如去污、脱酸、修裱等,恢复档案的原始面貌,提高档案的可读性和耐久性。同时,对档案进行整理,去除装订物,平整纸张,确保扫描过程的顺利进行,避免因档案状态不佳影响数字化质量。

3.2 数字化过程中的档案整理配合

1. 数字化流程规划

结合档案整理的结果,制定合理的数字化流程。根据档案的类别和数量,确定数字化的批次和顺序;选择合适的数字化设备和技术参数,如扫描分辨率、色彩模式、文件格式等。例如,对于文字类档案,可采用黑白二值模式、300dpi 分辨率进行扫描,以节省存储空间;对于照片、图纸等档案,则采用彩色模式、较高分辨率扫描,保留原始信息。此外,建立数字化工作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查机制,确保数字化过程的规范性和数字档案的质量。

2. 元数据采集与著录

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同步采集和著录档案的元数据信息。元数据是描述数字档案的数据,包括档案的基本信息、来源信息、数字化信息等。通过准确著录元数据,能够增强数字档案的可检索性和可管理性。例如,在扫描档案时,自动记录扫描时间、扫描设备等信息作为元数据;同时,将档案整理阶段的编目信息转换为元数据,与数字档案进行关联。

3. 数字档案的初步组织与存储

将数字化后的档案按照整理的分类体系进行组织和存储。建立合理的文件夹结构,对应档案的分类层级,使数字档案在存储系统中保持有序状态。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和存储方式,如硬盘阵列、云存储等,确保数字档案的安全存储和长期保存。同时,对数字档案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3.3 数字化后的档案整理深化

1. 数字档案的质量检查与修正

对数字化后的档案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包括图像清晰度、文件完整性、元数据准确性等方面。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如对模糊的图像进行重新扫描,对错误的元数据进行修改。通过质量检查,确保数字档案符合档案管理的标准和用户的使用需求。

2. 数字档案的分类优化与整合

随着数字化工作的推进和档案利用需求的变化,对数字档案的分类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可以根据数字档案的特点和用户检索习惯,建立更加灵活、便捷的分类方式,如增加主题分类、关键词分类等。同时,对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字档案进行整合,实现档案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利用。

四、档案整理研究助力档案数字化的优化策略

4.1 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

深入开展档案整理与档案数字化相关理论研究,探索二者融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同时,注重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通过实践检验和完善理论,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良性循环。例如,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档案整理和数字化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试点和推广。

4.2 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制定和完善档案整理与档案数字化相关的标准规范,包括档案分类标准、编目规则、数字化技术标准、元数据标准等。统一的标准规范能够确保档案整理和数字化工作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便于数字档案的管理和共享。同时,加强对标准规范的宣传和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标准规范的认识和执行能力。

4.3 提升人员专业素养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档案整理和数字化方面的业务能力。培训内容应涵盖档案整理理论与方法、数字化技术操作、信息管理知识等方面。通过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熟练运用档案整理研究成果指导数字化工作,解决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鼓励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五、结论

档案整理研究在档案数字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贯穿于档案数字化的全过程。从数字化前的准备工作到数字化过程中的配合,再到数字化后的深化管理,档案整理都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科学的档案整理,可以优化数字化流程、提高数字档案质量。为了进一步提升档案数字化的水平,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提升人员专业素养。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档案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长,档案整理与档案数字化的融合将更加深入,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档案资源的高效管理和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冯惠玲 . 档案学概论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8.

[2] 王英玮 . 档案信息化建设实务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3] 张斌 . 数字时代的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 [J]. 档案学通讯 , 2020(3):45-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