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画·想: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三部曲”
陈礼强
天台县街头镇中心小学 317205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个领域当中,审题能力对于学生解答数学问题而言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小学低段的学生正处在数学思维以及阅读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阶段,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这件事情是相当关键的,然而目前的状况是,小学低段学生在审题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像是读题的时候不认真,抓不住题目里的关键词,没办法理解题目的意思等,这些情况致使解题错误频繁出现。探索有效的审题能力培养策略,对于提升小学低段学生的数学成绩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意义,本文会围绕“读·画·想”这三个步骤,去探讨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方式,为教学实践给予参考。
一、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存在的问题
小学低段学生在数学审题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缺乏审题意识,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审题的意义认识不够充分,做题的时候大多时候凭借感觉去答题,并不认真审题,就好比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不少学生只是大致看了一下题目的内容,便开始动笔计算,并没有仔细剖析题目中的条件以及问题,最终致使解题出现错误。其次是读题不仔细,学生在读题过程中会出现跳跃读题、漏读、添读以及断句读题等状况,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对题目里的文字理解存在险阻,很容易出现读错字或者漏字的情况,像是在计算题目中,学生有可能把数字看错,或者忽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影响解题的正确性,最后是思维定势,小学低段学生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作用,看到熟悉的题目类型就依照以往的经验去解答,而不考虑题目的具体条件。比如在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之后,当碰到稍微复杂一点的题目时,学生可能会直接套用简单的加减法公式,却忽略了题目中的其他条件,导致解题出错[1]。
二、“读·画·想”三部曲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一)读:认真读题,咬文嚼字
读题作为培养审题能力的起始步骤,借助认真仔细地读题,学生可清晰明确题意,为后续的深入思考做好铺垫,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鉴于其识字量存在一定限制,在读题过程中极易出现如添字、漏字、读错字以及断句读题等状况,培养学生形成反复、细致且边读边思考的读题习惯显得非常关键 [2]。教师可运用集体读、指名读、大声读、轻声读、默读等多种不同方式,引领学生逐步养成自觉默读以理解题意的习惯,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应用题教学作为实例,题目是“小明有 15 个苹果,给了小红
个,又给了小蓝 4 个,小明还剩几个苹果?”在教学期间,教师先让学生认真去读题,要求每个字都出声,保证读得准确无误。接着引导学生仔细斟酌题目,抓住其中的关键词“给了”“还剩”,以此来理解题目里数量的变化关系,经过反复读题,学生可清楚明确题目要求,为正确解答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二)画:圈画关键词,借助图表梳理关系
圈画关键词乃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关键办法,借助圈画关键词,学生可突出题目里的重点信息,防止出现遗漏或者误解的情况,借助图表可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题意,形成解题思路。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为例,题目是“小明有 3 个苹果,小红的苹果个数是小明的 2 倍,小红有几个苹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先仔细读题,之后用圆圈圈出关键词“倍”“2 倍”,用波浪线画出数量关系“小红的苹果个数是小明的 2 倍”。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画图的形式,用圆圈代表苹果,画出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直观地呈现数量关系,依靠这样的方式,学生可理解题意,寻找到解题的思路。
此外,借助圈画关键词,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内容,防止遗漏关键信息,借助图表还可以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呈现出来,让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利于学生理解与分析,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表内乘法”当中的应用题来说。题目是“小明有 3 盒铅笔,每盒有 5 支,小明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仔细读题,之后用圆圈把关键词“3 盒”“每盒 5 支”圈出来,紧接着,教师能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梳理数量关系,可以绘制一个表格,第一行用来表示盒数,第二行表示每盒的支数,第三行表示总支数。凭借这样的图表,学生可清楚看到数量间的关系,也就是总支数等于盒数乘每盒的支数,随后学生可依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3 × 5 = 1 5 ,借助这种途径,学生可正确理解题意,还可以掌握解题的方法与思路。
(三)想:引导学生思考数量关系,回顾反思
在审题阶段,引导学生去思考数量关系颇为关键,学生要对题目里的已知条件以及问题展开分析,找出它们彼此间的内在关联,明确解题的方式与步骤,回顾反思同样是提升审题能力的关键部分,借助对审题以及解题过程的回顾,学生可总结经验教训,察觉自身的不足之处,持续提高审题能力 [3]。
拿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里的应用题来说,题目是“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他买了3 个面包,每个面包5 元,还买了一瓶饮料,饮料8 元,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读题,接着让学生思索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发问:“这道题当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解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先算什么,之后再算什么?”借助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剖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也就是先算出买面包的总价,再把饮料的价格加上,得出一共花费的钱数。在学生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审题以及解题过程中是否出现问题,像是有没有漏看条件、计算是否准确等,凭借这样的回顾反思,学生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与解题能力。
三、结束语
“读·画·想”三部曲乃是培育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颇为有效的策略,经由认真仔细地读题,学生可明晰题意,为展开思考做好准备,借助圈画关键词以及借助图表梳理关系,学生可更妥善地理解题目里的数量关系,经过思考数量关系以及回顾反思,学生可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审题以及解题能力。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把“读·画·想”三部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持续提高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筑牢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倪成琰. 读·画·想: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三部曲”[J].数学大世界 ( 上旬 ), 2023,(06):74-76.
[2] 唐思甜. 培养中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作业设计研究——以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为例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5,(05):82-84.
[3] 耿晓莉 . 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方法探讨 [J]. 智力 ,2024,(18):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