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智能在线监测技术在电力设备检修中的应用

作者

段一航

500102199708290013

引言

传统依赖人工巡检与固定周期维护的模式,因检测精度不足、响应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电网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设备隐性缺陷的漏检风险与过度检修的资源浪费并存,突显技术升级的紧迫性。在此前提下,智能在线监测技术基于实时感知与智能分析,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旨在系统剖析该技术的核心应用场景,论证其相较于传统模式的优势价值,并客观探讨实施中的关键挑战,为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1 传统电力设备检修模式的问题剖析

电力系统传统检修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多方面制约因素,人工巡检作为基础技术手段,其作业效果直接受到人力资源配置、操作者经验水平及现场环境复杂度的影响,在电网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暴露出检测精度波动、异常识别滞后等系统性缺陷。周期性维护策略在技术层面存在方法论层面的局限,固定周期的检修安排无法准确匹配设备实际劣化进程,可能产生冗余维护造成资源浪费,也可能存在关键设备维护错位,该矛盾直接制约着电力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效能。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传统检测技术难以构建完整的设备健康度评估体系,导致潜在故障无法被及时预警,严重威胁供电可靠性与电网安全边际。

2 智能在线监测技术在电力设备检修中的核心应用

2.1 传感技术的精准监测

智能在线监测技术在电力设备检修领域的突破性应用集中体现在三个技术维度,其协同作用有效弥补了传统检修模式的固有缺陷。传感技术的迭代发展为设备状态评估提供了精准量化基础,对温度、振动、气体等传感器的集成应用,构建起了参数采集网络。其中,温度传感器结合热敏元件捕捉设备表面温度场分布,振动传感器利用压电效应转化机械振动为电信号,气体传感器则基于半导体材料识别绝缘介质分解产物,以上技术手段的结合能够实时追踪设备运行中的细微异常。在此基础上,数据融合算法将不同传感器的信号进行关联分析,显著提升了局部放电、绕组过热等关键故障特征的识别准确率,使设备健康状态的判断从定性推测转向定量分析。

2.2 图像识别与视频流识别的可视化分析

图像识别技术的嵌入推动了设备外观检测的智能化转型,基于计算机视觉算法对高清图像进行特征解构,可自动识别绝缘子表面裂纹、导线机械损伤等传统目视检查易疏漏的缺陷类型。视频流分析系统进一步延伸了静态图像的应用边界,利用连续帧画面捕捉设备运行时的动态特征,运用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对比分析设备振动幅度、位移轨迹等参数,从而实现对设备异常行为的早期预警。该可视化监测手段与传感技术的协同应用,降低了误判风险。

2.3 巡检机器人的智能作业

巡检机器人作为智能监测技术的重要载体,其功能设计充分考虑了电力设备的空间分布特性与运行环境特征。变电站巡检机器人通常配备多轴机械臂与移动底盘,可在有限空间内完成仪表读数识别与设备红外测温;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则采用仿生结构设计,具备高空越障与自主定位能力。而智能装备融合应用激光雷达与视觉 SLAM 技术后,能够在电磁干扰、复杂地形等恶劣条件下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其搭载的多光谱成像系统可同步采集设备表计数据与红外热像,构建起全天候立体化监测网络。此种技术集成模式不仅提升了数据采集的完整度,更实现了现场数据的实时处理,缩短了故障响应时间窗口。

2.4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分析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应用正在重构电力设备检修的决策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分散的监测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运维知识。比如,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算法整合巡检机器人采集的数据后,持续比对设备历史运行轨迹与当前参数曲线,能够捕捉到绝缘老化速率、机械磨损趋势等细微变化规律,不仅改变了“故障发生再处理”的被动应对模式,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设备健康度的量化评估标准,为制定精准维护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检修记录、操作日志等文本信息的解析能力,实现了非结构化数据向决策要素的转化,辅助工程师快速锁定高频故障点与关联因素,减少了经验依赖带来的判断偏差。技术的深度融合还体现在知识库的持续进化机制,每次检修实践产生的反馈数据都会反哺算法模型,形成诊断能力迭代提升的良性循环,这种自学习特性使系统对新型故障的识别灵敏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

3 智能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优势与实施挑战

3.1 应用优势

智能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价值集中体现在运行状态感知能力的革命性提升,结合连续动态的数据采集机制构建起全天候监测网络,使设备潜在故障的识别节点显著前移。多源传感器的协同运作突破了传统检测手段的时空限制,将温度波动、机械振动等关键参数的监测精度提升至毫秒级,使设备异常特征得以在萌芽阶段被捕捉,为预防性维护提供了可靠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智能诊断模型能够自动匹配故障模式与历史数据库,将人工经验判断转化为标准化决策流程,此举不仅减少了非计划停运带来的经济损失,更压缩了检修作业时间窗口。更为重要的是,该技术体系推动运维模式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基于设备实际健康状态的预测性维护替代了固定周期的计划检修,延长了核心部件的服役周期,形成了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的管理闭环。

3.2 实施挑战

技术落地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挑战需从多维度协同破解,数据治理难题首当其冲。海量监测数据的实时解析对算法架构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的特征提取需要突破传统分析模型的局限,这对边缘计算设备的运算能力与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构成双重考验。技术迭代带来的管理适配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传统运维团队在知识结构更新、技术标准对接等方面存在客观转型阻力,而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周期与智能设备的部署速度形成明显落差。成本投入的长期性与效益显现的滞后性构成了经济层面的主要矛盾,虽然智能设备的规模应用能够摊薄单位运维成本,但初期的基础设施改造与系统集成投入往往超出传统预算框架,需要决策者建立全周期效益评估模型来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的关系,为技术推广创造可持续的财务支撑条件。

结语

智能在线监测技术通过重构设备状态感知与决策体系,为电力检修领域带来根本性变革。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故障预警能力提升、运维成本优化和管理模式创新三个维度,推动检修作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未来,随着 5G 通信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入应用,智能监测系统将向更高层级的自适应运维演进,需重点突破多源数据融合、边缘计算优化等技术瓶颈,同步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最终实现电力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智能化闭环。

参考文献

[1] 范若涵 . 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设备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J]. 现代传输 ,2025(02)

[2] 王佳琳 ; 李文斌 . 大数据技术下中低压配网故障智能诊断研究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18)

[3] 孙振启 ; 杨文杰 . 超高压智能变电站一次主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运用研究 [J]. 科技资讯 ,2024(22)

[4] 王明杰 .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线运维系统建设技术探析 [J]. 电力设备管理 ,20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