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张露
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学 710100
一、融合育人的价值定位
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涵盖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维度。音乐教育通过旋律感知、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思政教育通过价值观引导强化责任意识,二者融合助力学生在艺术感知中构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实现以美育人与以德树人协同发展。传统音乐教学偏重知识技能传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融合教学要求超越“唱跳弹打”,将音乐作品家国情怀、文化认同等思政元素转化为育人资源。如教学《游击队歌》,不仅需指导节奏把控,更需通过创作背景讲解,让学生在旋律中感受革命先辈抗争精神,实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双向提升 [2]。小学思政教育面临“说教式”困境,音乐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特性可突破这一局限,节奏明快的红色童谣、意境深远的民族乐曲,能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价值观熏陶,使思政教育从“灌输”转向“浸润”,契合小学生形象思维认知特点 [3]。
二、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
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理解模糊,认为思政渗透即“贴标签”,教学中生硬加入思政说教,如教唱《国旗国旗真美丽》时仅简单强调“要爱国”,缺乏与歌曲情感深度联结,且对音乐与思政交叉领域知识储备不足,如不了解民族乐器文化寓意,导致融合教学浮于表面[3]。现行音乐教材中,《只怕不抵抗》《采蘑菇的小姑娘》等作品隐含劳动教育、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教师常忽视其深层价值,仅完成演唱任务,地域特色音乐资源如方言童谣、地方戏曲未被充分利用,错失传递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契机 [4]。小学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需具象化方式渗透思政,部分教师仍采用“讲授 + 演唱”单一模式,如教学《卖报歌》时仅让学生反复练唱,未创设“模拟卖报”情景,学生难以体会旧中国儿童苦难,致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2]。当前音乐教学评价侧重演唱技巧、识谱能力等技能维度,对学生课堂中合作意识、情感共鸣等核心素养表现缺乏量化评估,如小组合唱时学生是否主动协调声部、能否通过表情传递歌曲情感未纳入评价体系,致融合教学育人效果难以精准反馈[5]。
三、融合路径与策略
通过专题培训,如“核心素养与音乐思政融合”工作坊,帮助教师理解二者融合逻辑起点,即音乐是思政的“情感载体”,思政是音乐的“价值内核”;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党史、传统文化与音乐史交叉知识,如梳理《黄河大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作品时代背景,提升从音乐文本提炼思政元素能力[2] ;要求教师课后记录“融合点”落实情况,如《茉莉花》教学中是否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版本,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多样性,通过反思改进教学策略。按年级梯度整合教材中思政元素,如低年级通过《数鸭子》《劳动最光荣》渗透劳动教育,中年级借助《七子之歌》《我的中国心》培养家国情怀,高年级结合《梁祝》《春节序曲》传递文化自信 [1] ;引入本土音乐素材,如福建南音、陕北民歌等,教唱时讲解文化渊源,如教学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介绍戏曲中孝悌观念,让学生在方言韵律中感受传统美德[4] ;结合时事更新教学内容,如国庆节教唱改编版《我和我的祖国》手势舞,抗疫主题班会引入《坚信爱会赢》,使音乐与思政同步回应时代需求[3]。教学《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时,教师播放老照片、展示粮票等道具,创设“回忆旧社会”情景,引导学生对比今昔生活,体会“珍惜幸福”主题[5] ;设计“红色音乐故事会”项目,让学生分组搜集《红星歌》等作品背景故事,通过角色扮演、音乐剧创编等形式呈现,在合作探究中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5] ;与语文教学联动,如学唱《明日歌》结合古诗《明日复明日》解读“珍惜时间”主题,与美术课合作,让学生为《国歌》旋律绘制“听觉可视化”图画,在艺术互通中强化爱国情感[2]。采用“核心素养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课堂情感表达、合作表现、价值观认知等,如演唱《国旗国旗真美丽》时的神情、小组创编歌词时的分工、课后日记中对“爱国”的理解 [5] ;学期末设置“融合素养展示课”,通过“演唱 + 思政主题阐述”形式综合评估学生能力,如演唱《采菱》后用简短语言表达对“劳动创造美”的理解 [1] ;引入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机制,如家长记录孩子在家主动学唱红色歌曲行为,形成家校协同育人闭环
]。
四、教学实践案例
教学《卢沟谣》时,设定艺术素养目标为掌握歌曲的三拍子节奏,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思政目标为通过了解卢沟桥历史,感受抗日战争中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认同感[1]。课堂中,播放卢沟桥纪录片片段,展示“卢沟晓月”景观与抗战浮雕,提问“这座古老的石桥为什么被称为‘英雄桥’”,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分句教唱时,结合歌词“金代的桥,元代的路”讲解北京历史,在“七七事变”等关键词处插入历史图片,让学生在旋律中感知“历史不能忘”的沉重
;分组制作“卢沟桥历史手抄报”,或用陶泥捏制卢沟桥模型,通过艺术创作深化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解 [5] ;邀请语文教师客串课堂,共读《卢沟桥烽火》课文片段,引导学生用“音乐 + 文字”双重形式表达对家国情怀的感悟[2]。课堂观察显示,学生在演唱“永定河,出西山”乐句时,能自觉调整语气传递历史厚重感;在手抄报中,多数学生用红色主色调搭配和平鸽图案,体现“爱国与和平”的主题认知。终结性评价显示, 92 % 的学生能准确讲述卢沟桥的历史意义,达成“艺术体验—文化认知—情感认同”的融合目标 [3]。
五、结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与思政教育融合,本质是通过艺术手段培育“有灵魂的审美者”。教师需以“大教育观”重构课堂,让《国歌》的激昂、《茉莉花》的雅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质朴等多元音乐元素,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思政养分。未来研究可探索 A I 技术在音乐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如虚拟红色音乐场馆体验等,为融合教学注入科技活力,推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落地[1]。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2.
[2] 王娟 . 核心素养导向的音乐学科德育实践路径 [J]. 中国音乐教育 ,2021(8): 23-26.
[3] 李芳 . 小学音乐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J]. 教学与管理 ,2022(15): 78-80.
[4] 陈晓明. 民族音乐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施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3(12): 56-58.
[5] 张薇.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音乐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