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姚鹏
渭南市临渭区教学研究室 714000
随着时代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核心目标。高中化学教学在科学素养培育上成果显著,但在品德塑造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课程思政理念为高中化学教学带来新契机。化学学科蕴含丰富思政素材,从学科本质到历史发展,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皆可挖掘。通过有效策略将思政融入化学教学,能让学生在探索化学奥秘的同时,汲取精神养分,提升综合素养。本文旨在探寻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推动高中化学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一、立足学科本质特征,挖掘思政育人元素
高中化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其本质不仅在于对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探索,更承载着人类追求真理、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内核。化学知识的发展历程中,无数化学家前赴后继,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突破认知边界,这些鲜活的事例都是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 [1]。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更是全方位的,从材料革新到能源开发,从环境保护到医药进步,每一个领域都彰显着化学的独特价值。立足学科本质特征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就是要将这些蕴含在知识背后的精神力量、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提炼出来,让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感悟科学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实现知识学习与品德塑造的协同发展,使思政教育真正成为化学教学中自然流淌的养分。
在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 “氧化还原反应” 章节的学习中,教材系统阐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这一理论的形成是众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结果。从早期对燃烧现象的困惑,到拉瓦锡揭示燃烧的本质是氧化反应,再到后续科学家深入研究电子转移规律,整个过程充满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智慧。教学时,教师可以详细讲述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大量实验和严谨推理,逐步揭开氧化还原反应的神秘面纱。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们在面对复杂现象和矛盾结论时,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以及在研究受阻时如何坚持不懈、另辟蹊径。让学生明白科学发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和大胆创新。同时,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电池的工作原理等,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等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结合化学史事发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化学史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演进脉络,更是一部镌刻着民族奋斗印记的精神史诗。我国古代化学成就作为世界文明的璀璨瑰宝,从陶瓷烧制到火药发明,从炼丹术的探索到冶金技术的革新,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近现代化学发展进程中,我国化学工作者在艰难环境下突破技术封锁、填补学科空白,他们的科研精神与爱国情怀,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且鲜活的素材。将化学史事融入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民族文化与科学发展的深层联系,让学生在回溯历史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化学学科与国家命运、民族发展的紧密关联,从而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使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内化为学生立志投身国家建设、推动科学进步的强大动力[2]。
在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章节涉及到 “纯碱工业” 相关内容,这正是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绝佳契机。教学时,教师可以详细讲述侯德榜先生发明侯氏制碱法的故事。20 世纪初,我国纯碱工业被外国公司垄断,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侯德榜先生怀着 “振兴民族化学工业” 的信念,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投身制碱技术研究。他历经无数次失败,通过反复实验和创新,打破索尔维制碱法的技术封锁,成功发明侯氏制碱法,不仅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还使我国制碱技术跃居世界前列。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一过程中侯德榜先生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和爱国情怀,让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休戚相关,激励学生以先辈为榜样,树立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志向,将家国情怀教育与化学知识学习深度融合。
三、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培育团队协作精神
合作探究学习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者通过互动与协作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这种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单向知识传递的局限,促使学生从 “被动接受者” 转变为 “主动探究者”。小组成员依据自身优势分工,有人负责资料收集,有人专注实验设计,有人承担数据分析,在思维碰撞中拓宽认知边界。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不仅能深化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更能在意见分歧中学会包容,在解决矛盾中提升协作能力,将团队目标与个人成长有机结合,为未来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合作等
奠定坚实的团队协作基础。
在鲁科版教材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章节教学时,教师可设置 “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 的合作探究任务。将学生分为4 - 5 人小组,要求每组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设计变量控制方法。例如,有的学生负责配置不同浓度的催化剂溶液,有的学生操作恒温水浴控制温度,还有学生记录气泡产生速率并绘制图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需实时沟通实验异常现象,如温度波动导致数据偏差时,共同商讨调整方案。最终通过组内总结与全班汇报,学生既掌握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又在反复磨合中强化了团队协作意识,体会到集体智慧解决化学问题的高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意义深远且责任重大。通过立足学科本质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学生能感悟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结合化学史事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使命担当;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些策略不仅丰富了化学教学的维度,更促进了学生知识学习与品德塑造的协同发展。在未来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持续优化教学策略,让思政教育在高中化学课堂落地生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晓静 . 全媒体视域下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4,(30):26-28.DOI:10.14161/j.cnki.qzdk.2024.30.009.
[2] 袁毅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D].西南大学 ,2024.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