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婴幼儿心理学》课程创新探索

作者

赵瑞

山东 淄博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256414

摘要

随着国家对托育行业的重视和社会对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婴幼儿心理学》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探讨《婴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创新路径,以期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婴幼儿心理学;课程创新;托育服务管理专业

一、引言

随着“十四五”期间国家对托育服务体系的大力发展,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方向。《婴幼儿心理学》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婴幼儿心理照护技能的重要基础。然而,当前高职的《婴幼儿心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探索《婴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创新路径,对于提升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职院校《婴幼儿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婴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多以传统的心理学基础理论为主,如婴幼儿感知觉发展规律、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情绪情感理论等,教师在课堂对抽象概念的阐释和理论体系的讲解,使学生陷入大量枯燥理论的记忆中。然而,这些理论却缺乏与实际托育服务工作的紧密结合,也未针对托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心理学理论难以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在面对如婴幼儿分离焦虑、攻击性行为等具体托育情境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无法将课堂所学知识灵活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解决方案。这直接导致学生对《婴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实用性产生质疑,认为所学理论知识无法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而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课程内容陈旧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婴幼儿心理学》课程内容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层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经典理论的阐释,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反复讲解,却忽视了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婴幼儿早期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行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托幼一体化”趋势逐渐显现,即整合托育服务与幼儿教育资源,为0 - 6岁儿童提供连续、系统的照护和教育服务;同时,“养教医”结合的技能要求也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强调在婴幼儿的养育过程中,将生活照料、教育启蒙与医疗保健有机融合,全方位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然而,课程内容却没有将“托幼一体化”所需的管理协调、课程衔接等知识融入教学中,也未对“养教医”结合所需的多学科技能和协作模式进行系统讲解。这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实际情况严重脱节,难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也使得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无法很好地满足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婴幼儿心理学》课程创新的路径探索

为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探索《婴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创新路径。

1、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托育服务行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具体路径如下:融入行业标准:将托育行业的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等内容融入课程内容,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接轨。结合“养教医”技能 :根据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点,将婴幼儿心理发展、教育方法和健康照护等内容有机结合,构建“养教医”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引入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融入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回应性照料、游戏化教学等,提升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实践化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课程效果的关键。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实践化: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托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婴幼儿心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景模拟教学,创设婴幼儿托育服务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练习婴幼儿心理照护技能,提升其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化教学,以托育服务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项目化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技术赋能,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多媒体教学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程体系的重构与优化

课程体系的重构是提升《婴幼儿心理学》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分为职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三大模块,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和模块化。加强校企合作,与托育机构、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引入企业资源,共建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注重“医教养”结合,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医学、教育学和保育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托育行业对“一体化”人才的需求。

四、课程创新的实施保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注重《婴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建设,通过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深入了解托育服务行业的最新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2、完善教学资源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虚拟仿真教学平台。通过创建高度仿真的托育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与婴幼儿互动、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等实践操作,反复进行实践演练,提升实操技能。同时,要着力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整合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以生动形象、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深化校企合作也是推动《婴幼儿心理学》课程创新的关键举措。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托育机构、幼儿园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打造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中进行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参与婴幼儿的日常照料、教育活动组织等工作,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

五、结论

《婴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创新是高职院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实践化、课程体系的重构与优化以及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可以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托育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未来,高职院校应继续探索课程创新的路径,推动该专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为托育行业的高质量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郭玉华.高职院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16):103-104

[2]杨坤玉.“立德树人”视域下幼儿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究[J].肇庆学院学报,2021,42(6):105~108

[3]王芸芸.幼儿心理学教学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2:125~126

[4]郭文浩.高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参花(上),2019(6):128.

作者简介:赵瑞,(1994.10),女,汉族,硕士,助教,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