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创新人才与政策环境研究
杨琦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科技创新指标稳步提升,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断扩大,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出坚实步伐。[1] 近年来,信阳市明确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思路,积极建设科技强市、教育强市和人才强市,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建设人才强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信阳市创新人才与政策环境分析
1. 人才资源量质双增。以“信阳英才计划”为核心,依托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平台,实施“千名学子留信”“万名学子回归”工程。2020 年以来,引进“双一流”高校人才数量增长 10 倍,全市人才总量达 143.7 万人,其中技能人才 83.25 万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38 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27 人、正高级职称816 人,高端人才储备显著增强。[2]
2. 创新平台赋能升级。围绕信阳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需求,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依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加速推进产学研合作。已组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 13家,省级、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477 家。[3]
3. 人才生态持续优化。成立信阳人才集团提供专业化服务,投入 2350 万元专项资金落实“信阳英才计划”。建设“美好人才公寓”7598 套,实施“青年人才培育计划”。高等教育扩容提质,新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江淮校区、信阳师范大学淮河校区,形成5 所高职高专与4 所本科院校的育人格局。
4. 人才改革纵深推进。构建“1+13”人才政策体系,核心文件为《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高质量推进“信阳英才计划”的实施意见》,配套 13 项细则涵盖人才评价、子女入学、医疗保障、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等全链条支持。
二、信阳市创新人才与政策环境面临机遇
1.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到 2035 年建成人才强国的奋斗目标,提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等各项任务。当前,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战略目标已形成社会共识,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有了明确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
2. 新征程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河南省聚焦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建设。新建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省级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实验室,着力构建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农谷、中原医学科技城为重要载体的科技创新格局,科技创新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重要助推器。
3. 新起点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提出“两个更好”要求,为加快信阳振兴、实现绿色崛起带来重大机遇。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强调信阳打造鄂豫皖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从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伴随淮河生态经济带、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等重大战略实施,信阳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三、信阳市创新人才与政策环境对策建议
1. 增强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优化本地人才体系。现阶段,往往一个高端科技人才可以带动一个群体,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4] 信阳市必须采取更具吸引力的措施增强引才力度并优化本地人才体系。通过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充足的科研启动资金、住房补贴以及完善的生活保障,全方位优化高层次人才在信阳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同时,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推广“柔性引才”模式,邀请国内外顶尖人才担任客座教授、技术顾问或项目负责人,借助其丰富的经验和视野提升本地科研水平并拓展国际化思维。此外,应注重对高端人才的长期培养与职业发展支持,提供个性化培训和领导力发展机会,增强其归属感和价值认同。
2. 推动创新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全市协同发展。创新资源作为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保障其高质量配置水平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区域创新良性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5] 信阳市应采取分区分层的发展策略促进资源均衡流动。首要任务是依据各区县的特色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出台精准扶持政策。可在息县、罗山等农业优势区重点建设农业技术研究中心,而在羊山新区、平桥区等产业集聚区设立产业转型升级基金,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要着力打破区域壁垒,通过跨区域的项目合作、人才交流与共享机制,促进不同区域间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与高效流动。借鉴先进经验,探索构建区域创新联盟,推动跨区域重大创新项目协同攻关,有效发挥区域间联动效应。
3. 加大资金支持服务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科技创新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财政投入是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6] 一方面,信阳应持续增加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科技专项资金、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等形式,扩大对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的科研经费支持覆盖面。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创新融资合作模式,大力推广“政府 + 金融机构 + 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项目。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和初创企业的特殊需求,应加强与本地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开发并推广“科技贷”“人才贷”等专属融资产品,并通过政府提供担保、给予利率优惠等方式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供更为多元化、精准化融资支持。
4. 强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进技术市场应用。所有科技成果包括社会科学成果都需要转化,只有转化的科技成果才能驱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应该以科技成果转化来衡量科技的进步和贡献。[7]信阳市需要从政策激励、市场对接和服务支撑等多方面入手,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通道。在政策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与奖励机制,对成功实现产业化的科研人员及团队给予实质性的资金奖励和股权激励,显著提升其转化积极性。同时,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为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项目提供关键的初期资金支持,帮助其顺利跨越“死亡谷”进入市场应用阶段。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是加速转化的核心路径,要积极搭建高效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研发基地或联合实验室,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直接对接,缩短转化周期,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劲. 科技创新:中国未来30 年强国之路[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0:12-13.
[2]
[3] 信 阳 先 锋 . 广 纳 贤 才 人 才 引 领 发 展 作 用 凸 显 [R/0L].2022-10-14.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MzIyNDU2MDQ2Mw ⋅= &mid |= 2247602630&idx=2&sn=3020eca91ecc7af7df2088a6d83b1b35&chksm 1= e80e05e6df798cf0f9ff1d487adcf9b90b2def0101edcbca6c5fb764f4e75e4cbc81b5c54791&scene =27
[4] 陈宝明 . 科技人才评价两因素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途径与方式 [J]. 中国科技人才 ,2021(3):1-7.
[5] 桂黄宝 , 江密 , 孙璞 . 区域创新资源配置非均衡态势测度及其影响机理研究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2,41(04):7-12.
[6] 孙佳 , 吴小萌 . 专精特新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微观影响机理——基于资金支持和创新激励的双重作用 [J]. 中国科技论坛 ,2024,(02):71-81.
[7] 霍国庆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成果转化 [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4,9(05):44-47+72.
项目来源:本课题系信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20210065] 阶段性研究成
果
作者简介: 杨 琦 ( 1978—) ,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