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发电厂热力系统与电气系统的协同运行研究

作者

曹亮 徐宁

华润电力有限公司 124000

摘要:本研究围绕发电厂热力与电气系统协同运行展开,剖析两者耦合机制,探究负荷分配、动态响应及能效优化中的交互作用与协同控制策略。通过分析案例验证,发现协同运行可降低能耗、提高电网响应能力。研究成果为发电厂高效、低碳运行提供参考,对推动现代电力系统智能化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发电厂;热力系统;电气系统;协同运行;能效优化

1. 引言

在发电厂的生产运作中,热力系统与电气系统是实现能源转换与电力供应的核心部分。热力系统通过一系列复杂过程将燃料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电气系统则负责将机械能进一步转化为电能并输送至电网。二者的协同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发电厂的发电效率、运行稳定性以及经济效益。然而,当前发电厂在这两个系统协同方面存在效率瓶颈,能源转换过程中能量损耗较大,并且在面对电网负荷变化时,动态响应不足,难以快速、稳定地满足供电需求。因此,深入研究两者的耦合关系,优化协同运行策略,对提升发电厂综合性能,推动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

2. 热力系统与电气系统的耦合机制

2.1 热力系统对电气输出的影响

热力系统运行状态直接决定电气系统输出功率。锅炉作为热力系统关键设备,其效率影响显著。若锅炉燃烧不充分,产生蒸汽量少、品质差,汽轮机进汽不足,输出机械功率降低,发电机发电功率也随之下降。蒸汽参数同样关键,合适的蒸汽压力和温度能提升汽轮机热效率,增加发电功率。但参数异常时,如蒸汽温度过高可能损坏设备,过低则降低效率,限制发电功率输出。例如,某电厂在一次锅炉燃烧调整不当后,蒸汽温度下降50℃,发电功率瞬间降低8MW,严重影响了供电稳定性。

2.2 电气负荷对热力系统的反馈作用

电网负荷波动对热力系统影响深远。当负荷增加,发电机需提高输出功率,促使汽轮机增加进汽量、提升转速。这一变化打破热力系统原有热平衡,蒸汽压力和温度下降。为维持蒸汽参数稳定,锅炉需加大燃料供应,强化燃烧,增加蒸汽产量和压力。反之,负荷降低时,汽轮机进汽量减少,锅炉需相应调整燃烧工况。某区域电网在夏季用电高峰时,负荷短时间内大幅攀升,电厂发电机为满足需求增加输出功率,汽轮机进汽量骤增,导致蒸汽压力下降3MPa。锅炉紧急加大燃料供应,调整燃烧器角度,才使蒸汽参数恢复正常,保障了机组稳定运行。

3. 协同运行的关键问题与优化方法

3.1 负荷分配的经济性与稳定性

在发电厂的运行体系里,负荷分配是否合理,直接左右着整体运行的经济性与稳定性。传统分产模式下,热力系统与电气系统各自独立运作,仅追求自身系统的局部优化,忽略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热力系统主要关注蒸汽供应,电气系统则一心追求发电功率,缺乏有效协调。这种情况下,电力需求低而热力需求高时,电气系统可能发电过剩,热力系统却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多余能量,造成能源浪费和成本增加。协同调度模式则截然不同,它将热力系统和电气系统视作一个有机整体,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来优化负荷分配。既考虑锅炉产汽能力、汽轮机进汽要求、发电机发电效率等系统自身特性,也将能源成本、市场需求变化纳入考量。在电力负荷低谷且热力需求较高时,会适当降低发电功率,把部分蒸汽用于供热或其他工业生产,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电力负荷高峰时,优先保障电力供应,精准调整热力系统参数,在满足电力生产的同时减少能源浪费。

3.2 动态响应协调策略

现代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电网负荷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不断加大,这对发电厂热力和电气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电网负荷突变,若两个系统不能及时协调响应,就会出现发电功率不稳定、电网频率波动过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供电质量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基于预测控制的快速调频与热力参数匹配方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预测控制借助先进传感器技术和复杂算法,实时监测和分析电网频率、负荷变化趋势等关键数据,提前预测负荷变化。预测到负荷变化时,能提前向两个系统发出精确指令。在电气系统,快速调整发电机励磁电流和调速器参数,改变输出电压和转速,使发电机快速响应负荷变化,稳定电网频率。在热力系统,依据预测的负荷变化量,提前调整锅炉燃料供应量、汽轮机进汽调节阀开度等参数。预测到负荷上升,提前增加燃料供应,提升蒸汽产量和压力,确保汽轮机有足够蒸汽维持机械功率输出;预测到负荷下降,则相应减少燃料和进汽量,避免能源浪费和系统参数过度波动。

4. 案例分析与效果验证

4.1 某燃煤电厂协同运行仿真

以华能玉环电厂4×1000MW超超临界机组为研究对象,因其装机容量大,机组运行状况对电网影响重大。构建贴近实际的机组运行模型,模拟用电高峰负荷瞬间增30%、工业生产导致的负荷周期性大幅波动等场景,对比协同优化前后的运行指标,研究协同运行策略效果。优化前,负荷突变时热力和电气系统响应不同步。如负荷骤增30%,发电功率最大波动达20MW,影响电网供电稳定。为满足负荷,锅炉大量加燃料,每发一度电煤耗增加约12g,发电成本大增。优化后,先进的预测控制策略发挥作用。面对同样负荷突增30%的情况,发电机快速调整输出功率,波动控制在8MW以内。热力系统借助预测控制,提前调整燃料供应和蒸汽参数。预测到负荷上升,提前合理加燃料、优化蒸汽参数,保障汽轮机功率输出。经计算,协同优化后机组平均煤耗降低约8%,响应时间缩短约50%,机组运行性能和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4.2 实际运行数据对比

华能玉环电厂在全面实施协同运行策略前后,对关键运行数据进行了细致的监测与统计,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实际运行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实施协同运行策略后,华能玉环电厂4×1000MW机组的各项运行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平均供电煤耗大幅降低,意味着在生产相同电量的情况下,燃料消耗显著减少,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发电成本,增强了电厂的经济效益。这些实际运行数据充分验证了协同运行策略在提升电厂运行性能、降低成本和提高可靠性方面的显著效果,为其他大型发电厂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参考。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热力系统与电气系统协同运行对提升电厂效率、增强稳定性和经济性效果显著。通过优化负荷分配和动态响应协调策略,可降低煤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电网响应能力,减少设备维护成本。随着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占比不断提高,未来研究应聚焦于热力、电气与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多能耦合。探索多能耦合系统的优化调度、储能技术及协同控制方法,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化运行控制和故障诊断,推动电力行业向高效、低碳、智能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钱辉.基于PLC的汽机电厂热力系统运行优化方法[J].自动化应用,2025,66(05):21-23.

[2]左伟伟.某电厂供热系统优化调度方式及经济性分析[J].节能,2025,44(03):22-24.

[3]王广智.电厂汽机热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4,60(0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