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由“被动发展”向“自主成长”转变的实践研究
高艳
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当前农村教师面临被动发展困境,从外部环境制约、职业认同缺失、培训模式单一等角度探究根源。探究构建自主成长路径,提出激发内驱力、创新学习方式、构建成长共同体等策略,整合多元资源建立长效机制,为推动农村教师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成长转变提供实践参考。通过尊重教师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专业素养持续提升与乡村教育振兴目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被动发展;自主成长
引言:农村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重要力量,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然而诸多因素导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陷入“要我发展”而非“我要发展”窘境。通过基于实践视角,分析农村教师被动发展现状及成因,探索构建自主成长有效路径,促进农村教师从外部驱动转向内生动力,实现专业素养持续提升,为农村教育质量改善提供人才保障。
一、剖析现状,探寻农村教师被动发展的深层原因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堪忧,表现为成长动力不足,发展路径不明,专业认同感弱化等问题。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造成资源分配失衡,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学校常处弱势地位,基础设施简陋,教研氛围淡薄,优质培训机会稀缺。农村教师工作压力大,除教学任务外还需兼顾行政事务,班主任工作,家校沟通等多重角色,疲于应付日常事务,难有精力思考专业提升。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信息闭塞,接触先进教育理念机会有限,专业视野受限。职业认同感缺失导致内驱力不足,部分教师因待遇低下、发展空间受限、社会地位不高等因素产生职业倦怠,对自身角色认同模糊,缺乏持续学习热情。现实中不少农村教师抱持“教书匠”心态,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缺少反思意识与创新精神。
专业培训存在自上而下强制性特点,忽视教师实际需求,流于形式主义。培训内容偏重理论灌输,脱离农村教学实际,方式单一刻板,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评价机制过分注重外部考核,以行政评价代替专业评价,量化指标偏重结果轻视过程,致使教师为应付考核被迫参与各类活动。支持系统不完善制约专业发展空间,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缺乏有效引领;同伴互助机制薄弱,难以形成学习共同体;导师制度缺失,新手教师成长缓慢;农村学校领导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营造积极向上专业文化氛围。
二、把握契机,构建农村教师自主成长的有效路径
针对农村小学教师被动发展困境,构建自主成长路径需从激发内驱力入手,创新学习方式,搭建成长平台。需重塑职业认同感,唤醒内在成长渴望。通过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重新审视教育价值与作用;组织典型案例分享,展示优秀农村教师成长历程,树立榜样力量;适时安排心理辅导,缓解职业倦怠,重建职业信心。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明确近期目标与长远愿景,激发成长动力。创新学习方式,促进实践反思能力提升。推行问题导向学习模式,鼓励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倡导行动探究方法,将日常教学转化为探究场域,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提升专业能力;建立教学反思习惯,引导撰写教学日志、案例分析、课堂观察记录等,促进经验积累与智慧提炼;开展微课题探究,聚焦小而精问题,培养探究意识与能力。
构建多元互助共同体,营造协作学习氛围。组建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主题研讨、同课异构、优质课观摩等活动;成立跨学科项目小组,促进综合素养提升;建立导师带徒制度,发挥传帮带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线上交流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拓展学习资源与人脉网络。通过县域教师联盟、城乡学校结对等方式,促进优质资源辐射共享。创设自主研修机会,尊重教师选择权。实施菜单式培训,提供多样化专题供教师自主选择;推行学分制管理,鼓励教师根据兴趣特长规划专业发展路径;开展微型工作坊,满足小范围精准需求;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提升课程领导力。优化评价机制,强调过程性成长。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综合自评、互评、他评多种方式;注重成长档案袋评价,记录发展轨迹;设立阶段性成长目标,分层分类引导;适当开展评比活动,激发进取精神。
三、整合资源,优化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要实现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性,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教师自主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地方教育部门应制定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目标路径与资源配置;健全职称评聘制度,向农村学校倾斜,拓宽晋升通道;改革绩效考核方案,将教师专业成长纳入考核指标,激励自我提升;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教研活动常态化开展;建立教师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交流与资源共享。强化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支持性环境。学校领导应树立教师发展理念,将人才培养当做核心任务;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倡导终身学习精神;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形成常态化研修机制;创设展示平台,为教师搭建才华舞台;优化工作条件,减轻非教育教学负担,释放专业发展时间与精力。
深化校际合作网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县域内学校组建发展共同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城乡结对帮扶,促进优质资源辐射;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协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鼓励跨区域教师交流活动,拓展专业视野;联合开展课题探究,提升整体探究水平。加强产学研融合,引入外部智力支持。邀请教研员定期送教下乡,精准帮扶;聘请专家建立长期指导关系,提供持续咨询;利用各类教育基金会资源,拓宽发展渠道;与教育科技企业合作,引入创新工具与方法。推动社区参与,形成教育合力。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增进相互理解与支持;利用乡村振兴契机,整合社区资源服务教师发展;挖掘民间手艺人才库,丰富校本课程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关注农村教育,提供多元支持。
结论:通过剖析农村小学教师被动发展现状及成因,提出自主成长有效路径与长效机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源于外部环境制约、职业认同缺失、培训模式不当等多重因素。破解此困境需重塑职业认同,创新学习方式,构建成长共同体,优化评价机制,整合政策支持、学校文化、校际网络、外部智力等多方资源,建立长效机制。未来实践中应进一步聚焦教师主体性发挥,关注个体差异化需求,促进农村教师群体整体提升,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国清.如何促进农村教师转变教学观[J].内蒙古教育, 2006(11):1.
[2] 刘国清.如何促进农村教师转变教学观[J].内蒙古教育:A, 2006(11):44-4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创新实验区一般专项课题《农村教师由“被动发展”向“自主成长”转变的实践研究》(GS[2023]GHBZX4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