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幼儿社会交往与幼儿游戏活动相融合的有效策略

作者

何佩霞

四川省白玉县城关第一幼儿园

摘要:本文聚焦幼儿社会交往与游戏活动融合问题,通过观察幼儿社交行为及游戏需求,探讨创设适宜交往环境方法,分析指导策略优化路径。社交融入游戏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适切环境营造与科学指导方式结合,能显著提升融合效果。文章从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并详述教师角色定位转变、介入策略选择、评价方式多元化等关键环节,旨在促进幼儿社会能力与游戏体验共同提升,为幼教实践提供参考框架。

关键词:幼儿社会交往;游戏活动;融合策略

引言:幼儿阶段作为人生关键成长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游戏则是幼儿最主要活动形式,蕴含丰富教育价值。二者融合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也满足教育目标需求。然而现实中许多幼儿园未能充分认识到融合价值,或缺乏系统实施路径。本文从幼儿实际出发,分析现状,探索交往与游戏融合有效策略,以期为幼儿教师实践提供参考。

一、观察幼儿社交,把握游戏需求

幼儿社会交往呈现阶段性特点,低龄幼儿常表现为平行游戏,较少主动与同伴互动交流;中班幼儿开始寻求合作,但互动持续时间有限,常因资源争夺或规则理解差异产生冲突;大班幼儿则能较稳定维持社交互动,形成初步友谊关系。深入观察发现,幼儿社交需求与游戏参与密切相关,部分幼儿因缺乏有效社交技巧而游戏参与度不高,表现为旁观者角色或频繁变换游戏场景。幼儿游戏需求主要体现在主题性、探索性、规则性方面,低龄幼儿偏好感官探索类游戏,随年龄增长逐渐转向角色扮演及规则类游戏。通过系统观察记录幼儿游戏行为发现其社交倾向与兴趣特点。园所教师应建立观察档案,记录幼儿社交模式、游戏偏好、互动问题等关键信息,为后续活动设计提供依据。观察中应注意幼儿情绪变化、语言表达、互动策略等细节,尤其关注社交困难幼儿表现。

针对不同类型幼儿采取差异化策略:对社交积极幼儿,引导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社交消极幼儿,则通过兴趣引导逐步融入群体。游戏是观察幼儿最自然场景,教师应参与其中却不过度干预,营造安全氛围让幼儿自然展现真实状态。区域活动中观察幼儿材料选择与使用方式,了解其认知水平与创造倾向;集体游戏中观察幼儿规则理解与遵守情况,把握其自律能力与合作意识;户外活动中观察幼儿肢体互动与冲突处理方式,了解其社交策略与问题解决能力。把握幼儿社交与游戏需求,关键在于全面细致观察与深入分析,通过质性分析找出规律与特点,为后续教育干预提供精准依据。

二、创设交往环境,丰富游戏内涵

创设有利于社会交往游戏环境,应考虑物理空间合理规划,区域设置既保障活动流畅性又促进幼儿互动。根据游戏类型划分不同功能区,如建构区宜宽敞开放便于多名幼儿合作搭建;表演区需设计观众席位增加互动机会;安静阅读区则应与喧闹区域保持适当距离。材料投放既要丰富多样又要适度克制,过多材料易分散幼儿注意力,影响深度游戏体验。选择材料应考虑开放性,这类材料能激发幼儿想象力促进交流协商。角色游戏区提供多样化服装道具,设计不同社会情境引导幼儿模拟社会角色,自然习得社交规则。环境创设还应关注文化元素融入,既丰富游戏内涵又传承文化价值。游戏主题选择应紧密联系幼儿生活经验,低龄幼儿宜选择家庭生活类主题,中大班扩展至社区、职业等范围,增加社会认知广度。

创设交往环境时,教师应注意引入多层次交往机会,如设计需二人协作完成任务或需多人轮流参与活动,潜移默化培养合作意识。区域活动中适当限制某区域幼儿人数,引导幼儿学习等待、协商、轮替等社会技能。游戏规则制定应鼓励幼儿参与,增强规则认同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环境创设还应突出幼儿主体地位,预留充足自主探索空间,避免过度结构化。材料摆放应便于幼儿自主取放,标识清晰易懂,培养独立性与责任感。游戏内涵丰富性体现在主题深度与广度上,教师通过绘本阅读、实地参观等方式拓展幼儿经验,为游戏提供丰富素材。游戏过程中适时引入问题情境,促使幼儿思考解决方案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定期更新环境设置与材料,保持新鲜感与挑战性,避免游戏陷入简单重复。环境评估应关注幼儿参与度、互动质量、问题解决能力等多维指标,及时调整优化。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指导方式,提升融合效果

教师应转变传统居高临下教学姿态,成为游戏引导者、支持者与观察者。指导中应遵循幼儿主导、教师引领原则,既尊重幼儿自主性又适时提供必要支持。指导策略应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与游戏类型灵活调整,如低龄幼儿需更多示范引导,高龄幼儿则侧重规则建立与问题解决。游戏前期教师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明确游戏主题与基本规则,但避免过多限制,为幼儿创造性发挥留足空间。游戏进行中教师应密切关注互动状况,适时介入辅助幼儿解决冲突,或提供新元素延展游戏深度。介入方式应轻柔自然,通过提问引发思考或扮演配角拓展游戏情节,避免直接指令打断游戏流畅性。对社交困难幼儿,教师采用搭桥策略,发现共同兴趣点帮助其融入群体;对冲突情境,引导幼儿学习表达己见同时理解他人感受,逐步掌握冲突解决技巧。

游戏结束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游戏体验,引导幼儿反思社交互动中积极行为与需改进方面,强化正向社交模式。评价方式应多元化,既关注游戏结果又重视过程,既看重合作质量又关注个体成长。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访谈交流等多种方式收集评价信息,建立幼儿社交能力发展档案。指导中应注意言语交流技巧,多使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思考,肯定性反馈应具体明确指向特定行为,如你主动邀请小朋友加入游戏,这个做法很友善,避免空泛表扬。教师应学会等待,给予幼儿充分思考与尝试时间,不急于提供答案或解决方案。社会交往技能指导宜融入日常,通过情景表演、绘本阅读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复杂社交概念如分享、轮替、协商等。家园合作也是优化指导关键环节,通过亲子游戏指导、经验分享等形式,延续园所教育效果,形成教育合力。

结论:幼儿社会交往与游戏活动融合是幼儿园教育实践重要方向,通过科学观察了解幼儿真实需求,创设促进交往游戏环境,优化教师指导策略,能有效促进二者良性互动。当幼儿在游戏中自然习得社交技能,社交能力提升又能促进游戏深入开展,形成良性循环。未来应该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游戏中社交元素整合方式,以及科技支持下新型游戏与社交融合可能性,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更科学支持。

参考文献

[1]于海霞.创新角色游戏设计,提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J].启迪与智慧(中),2019,(11):22.

[2]赵晓丽.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J].学周刊,2017,(05):234-235.

[3]刘云梅.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11,(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