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与管理措施研究
刘佩锋
辽宁中大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 单位邮编:110000
摘要:建筑施工质量是工程项目成功实施和使用功能实现的核心保障,其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使用寿命和社会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日益受到政府、业主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建筑施工过程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涵盖了人员管理、材料控制、施工技术、设备保障以及制度执行等多个方面,揭示了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质量意识薄弱、技术水平不足、制度执行不力等。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全过程监管;施工技术
引言
建筑工程体量大、周期长、技术复杂,施工阶段直接关系建筑质量与功能实现。质量控制贯穿施工全过程,但现实中因管理薄弱、队伍素质参差、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常出现结构隐患和质量缺陷。尤其在中小项目中,控制手段落后,难达规范要求。因此,研究科学、系统的质量管理措施,对提升工程质量、保障安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分析
建筑施工质量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可分为人员因素、材料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首先,施工人员是质量控制的直接执行者,其技术水平、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直接决定了施工操作的规范性与施工工艺的精细程度。当前部分施工队伍中仍存在“熟练工短缺、培训不足”的问题,影响了工程操作的标准化与专业化水平。其次,材料质量是建筑工程实体质量的物质基础,若在采购、运输、储存及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使用不合格建材、材料性能失效等,将埋下质量隐患。此外,施工技术是实现设计意图与质量目标的重要保障,技术工艺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工法的合理性都会对最终质量造成重大影响。部分施工单位在技术交底、工艺执行方面缺乏规范性,造成施工偏差、质量返工等问题频发。再者,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若项目管理人员对质量监管重视程度不足、现场检查制度不健全、质量验收流于形式,将削弱质量控制的实际作用。最后,施工环境如气候条件、施工场地限制等客观因素也对施工质量产生制约,如冬季施工的混凝土养护、雨季的防水处理等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因此,质量控制应立足于多因素协同管理,以系统思维和动态管理手段全面识别与应对施工过程中各类质量风险。
二、当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质量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施工单位质量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质量检查表、施工记录填写不规范或事后补录,难以真实反映现场施工情况,导致质量控制失真。其次,质量责任划分不清,项目各参与方间缺乏明确的职责界定与协作机制,导致责任推诿、管理真空现象频发。例如,设计变更未及时反馈至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督不力等问题直接影响质量管理的闭环运行。此外,施工现场监管不到位仍然严重制约质量控制效能,部分工程仅在关键节点开展检查,过程监管薄弱,质量问题无法早发现、早处理,待最终验收时再整改,既增加了返工成本,也延误了施工进度。再者,施工技术与质量标准脱节。一些单位为压缩成本,忽视新工艺、新材料的合理应用,沿用落后或不成熟技术,降低了工程质量水平。同时,由于部分地区建设工程量大、项目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基层施工管理力量薄弱,致使质量控制存在“管理跟不上、监督抓不住”的现象。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建筑实体质量难以保障,也制约了整个行业的质量信誉和发展水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三、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系统管理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建立以“全周期质量管理、全流程质量控制、全过程质量责任”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推动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系统提升。首先,需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结合项目实际制定针对性的质量计划、检查流程和验收标准,做到制度有章可循、操作有据可依。施工单位应设置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质量责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责任网络。其次,应强化施工人员培训与技术交底机制,针对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开展定期培训和操作演练,提升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与技能水平,尤其是加强一线作业人员的标准化施工操作培训,防止因经验主义操作造成质量缺陷。此外,施工技术应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采用成熟可靠的施工工艺和材料,并做好施工方案评审与技术复核,确保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对于关键工序和特殊工艺,应实行旁站监督和多级验收机制。再者,应强化施工过程的动态监管,建立质量巡检、专项检查与随机抽查制度,结合问题整改机制,实现闭环控制。同时,利用信息化工具,如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系统(QMS)、BIM技术、移动巡检平台等,实现施工现场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提升管理透明度与响应速度。项目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应共同参与质量管理全过程,建立协同监督机制,确保质量管理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四、推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创新发展路径
当前建筑行业正在向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方向转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也应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管理模式和手段的创新。首先,应推动智能化质量管理工具的广泛应用,如BIM技术可实现对施工过程的三维可视化建模与动态仿真,便于事前预判质量风险、事中监控施工偏差、事后分析质量缺陷,真正实现质量问题“可预见、可控制、可追溯”。同时,基于云平台和大数据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可实现项目质量数据的集中存储、共享与动态分析,为项目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应强化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树立“质量第一”的管理理念,将质量责任贯穿于企业制度、考核、奖惩机制之中,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和行动自觉。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完善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对出现重大质量问题的企业实行黑名单管理和行业禁入,形成有效的质量约束机制。在技术创新方面,鼓励企业引进和开发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提高施工工艺水平,提升质量保障能力。在此基础上,推动行业内质量管理经验与技术成果的交流与共享,提升行业整体质量管理水平,为我国建筑业实现质量强国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五、结论
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管理工作,涉及组织、技术、人员、制度等多个方面的有机协同。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在制度建设、现场执行、技术应用等方面虽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执行不严、监管不足、技术滞后等问题,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进。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质量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系统的管理策略和发展路径,强调应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全过程监管为手段,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不断提升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科学性、系统性与智能化水平。未来,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将在技术进步、行业监管与制度创新的推动下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真正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的可控、可靠与可持续,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彭佳波.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点探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4,(12):179-181.
[2]詹大煌.钢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4,(24):25-26+29.
[3]张守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人民黄河,2024,46(S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