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

李竹君 钱梦迪 桂雪

固始县第十八小学

(本文系固始县的 2024年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2024JK04)研究成果)

摘要: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当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展开探讨,通过分析其重要性、现状,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 小学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一、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的培养。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人物的坚强意志、乐观精神等,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1.2 提高学科教学效果​

当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更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面对难题时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1.3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心理素质的机会。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2.1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足​

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在学科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层面的需求。例如,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未能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难以有效开展。​

2.2 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

许多学科教师虽然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愿,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实际教学中不知道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在遇到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等情况时,教师可能无法运用恰当的心理辅导方法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矛盾,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2.3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往往只是简单地进行说教,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渗透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缺乏针对性。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采用与高年级学生相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3.1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能力​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教师授课,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让教师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如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等,使教师能够在学科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运用倾听和共情的技巧,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和内心的想法,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3.2 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并将其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例如,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教师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五壮士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解决数学难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此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英语演讲、角色扮演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精神。通过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

3.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开展数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身边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开展团队体育项目,如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心理特点和需求各不相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于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为其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其克服胆小心理,逐渐树立自信心;对于学习成绩优秀但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其正确看待成绩,学会合理调节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发展变化,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3.5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合作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活动,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传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心理状况,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电话沟通、微信交流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结论​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科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能力、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有效策略,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