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子对罗非鱼抗病力影响及调控措施
杨茂 熊斌 李彩莹 唐礼伟 杨荣通讯作者
勐腊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云南.勐腊666300
摘要:本文系统探讨水温、水质、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对罗非鱼抗病力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环境因子的波动会显著影响罗非鱼的生理状态与免疫功能,进而改变其抗病能力。基于此,提出针对性调控措施,为罗非鱼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罗非鱼;环境因子;抗病力;调控措施
引言
罗非鱼作为南方地区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等优势,在南方地区水产养殖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集约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环境的变化对罗非鱼抗病力产生了显著影响,疾病频发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因子与罗非鱼抗病力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深入研究其影响机制并制定科学调控措施,对保障罗非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温对罗非鱼抗病力的影响及机制
(一)水温对罗非鱼生理代谢的影响
水温对罗非鱼的生理活动至关重要,作为变温动物,其新陈代谢和水温紧密相关。在 25 - 32℃ 的适宜水温下,罗非鱼酶活性高,生理机能和生长速度达到最佳,免疫力强。水温低于 20℃时,罗非鱼食欲下降,消化酶活性减弱,营养吸收减少,生长缓慢,免疫细胞活性和免疫球蛋白合成降低,抗病力减弱。
(二)水温骤变的应激效应
水温的剧烈变化会引起罗非鱼的应激反应。研究发现,水温在短时间内变化超过 3℃,罗非鱼会出现应激症状,如体色变深、游动异常。应激状态下,罗非鱼的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水平升高,抑制免疫系统,使鱼体更易感染病原菌。长期水温不稳定,罗非鱼持续应激,抗病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二、水质因子对罗非鱼抗病力的影响
(一)溶解氧的关键作用
溶解氧是维持罗非鱼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水质指标。当水体溶解氧含量充足(≥5mg/L)时,罗非鱼的呼吸代谢正常,能够有效摄取氧气进行能量转换,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在低氧环境下(<3mg/L),罗非鱼会出现浮头现象,呼吸频率加快,能量消耗增加。长期低氧会导致罗非鱼生长缓慢,肝脏等器官功能受损,免疫细胞活性下降,抗病力降低。此外,低氧环境还会促进厌氧微生物的繁殖,增加病原菌感染的几率。
(二)pH 值的影响
罗非鱼的生长状况与水体pH值密切相关,其适宜的pH值范围为 6.5 - 8.5。当 pH 值降至 6.5 以下时,水体酸性增强,对鱼鳃和黏液造成损伤,进而削弱其免疫系统,导致疾病易感性增加。相反,若PH值超过 8.5,氨氮的毒性将上升,对鱼的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造成损害,从而降低其抗病能力。
(三)氨氮与亚硝酸盐的毒性作用
氨氮和亚硝酸盐是养殖水体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其浓度过高会对罗非鱼产生毒性作用。氨氮主要通过鳃和体表进入罗非鱼体内,会破坏鱼体的细胞膜结构,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鱼体组织损伤。亚硝酸盐会使罗非鱼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长期暴露在高浓度氨氮和亚硝酸盐环境中,罗非鱼的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各种疾病。
三、养殖密度对罗非鱼抗病力的影响
(一)养殖密度与水质恶化
养殖密度直接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和水质状况。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罗非鱼的排泄物和残饵增多,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迅速上升,导致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耗氧量增加,水质恶化速度加快。水质恶化会使水体中的溶解氧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积累,为病原菌的滋生提供有利条件,进而影响罗非鱼的抗病力。
(二)养殖密度对鱼体应激的影响
高密度养殖还会增加罗非鱼之间的竞争和摩擦,导致鱼体产生应激反应。鱼群拥挤会使罗非鱼的活动空间受限,个体之间相互碰撞、摩擦,造成体表损伤,破坏皮肤黏膜的完整性,降低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同时,应激状态下罗非鱼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四、其他环境因子对罗非鱼抗病力的影响
(一)光照的影响
光照对罗非鱼的生长和免疫功能具有一定影响。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有助于罗非鱼的摄食和生长,调节其生物钟和内分泌系统。研究发现,适当的光照可以促进罗非鱼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利于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增强鱼体的体质。然而,过强或过弱的光照都会对罗非鱼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生理功能紊乱,抗病力下降。
(二)水流的影响
水流速度会影响罗非鱼的运动和生存环境。适度的水流可以增加水体的溶氧量,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罗非鱼的生长。同时,水流刺激还能增强罗非鱼的运动能力,提高其肌肉活力和免疫力。但水流速度过快会使罗非鱼消耗过多的能量用于抵抗水流,导致疲劳和应激,降低抗病力;水流过缓则会使水体交换不畅,水质容易恶化,也不利于罗非鱼的健康生长。
五、提升罗非鱼抗病力的环境调控措施
(一)水温调控
在养殖过程中,可通过搭建温棚、使用加热设备或利用地热资源等方式,维持养殖水体水温的稳定。在水温较低的季节,提前做好保温措施,防止水温骤降;在高温季节,可采用遮阳网、增加水深等方法降低水温。同时,在换水时要注意新水与原池水的温差不宜过大,避免因水温变化对罗非鱼造成应激。
(二)水质调控
增氧措施:合理配备增氧设备,根据养殖密度和天气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水体溶解氧含量充足。同时,可采用微孔曝气、水车式增氧等多种增氧方式,提高增氧效果。
pH 值调节:定期检测水体 pH 值,当 pH 值偏低时,可适量泼洒生石灰进行调节;pH 值过高时,可使用醋酸、柠檬酸等酸性物质进行中和。但在调节 pH 值时要注意缓慢进行,避免 pH 值急剧变化对罗非鱼造成伤害。
氨氮与亚硝酸盐控制:通过合理投喂、及时清理残饵和排泄物等方式,减少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产生。可采用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调节水质,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
(三)养殖密度优化
根据养殖池塘的条件、养殖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合理确定罗非鱼的养殖密度。一般来说,精养池塘的罗非鱼放养密度可控制在每亩 1500 - 2000 尾左右。同时,要根据罗非鱼的生长情况和池塘水质状况,适时进行分塘养殖,避免因养殖密度过大导致水质恶化和鱼体抗病力下降。
(四)其他环境因子调控
光照管理:合理设置养殖池塘的方位和遮阳设施,控制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在夏季高温时,可适当增加遮阳面积,避免强光直射;在冬季或光照不足的季节,可适当减少遮阳,增加光照时间。
水流调节:根据养殖模式和罗非鱼的生长需求,合理调节水流速度。在流水养殖中,要控制水流速度适中,避免水流过快或过缓;在静水养殖中,可通过定期换水、使用水泵等方式促进水体流动,改善水质。
结论
环境因子对罗非鱼抗病力有着显著影响,水温、水质、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通过影响罗非鱼的生理代谢、免疫功能和应激状态,进而改变其抗病能力。为提高罗非鱼的抗病力,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子,采取科学合理的调控措施,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环境因子与罗非鱼抗病力之间的作用机制,探索更加高效、环保的调控技术,为罗非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欧阳臣.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23,(02):59-62.
[2]郭红会,胡振,张金刚,等.鱼类环境耐受性与抗逆性育种研究进展[J].水产学报,2023,47(01):70-95.
[3]吕伟.罗非鱼健康养殖技术要点[J].农村新技术,2022,(0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