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探讨
宋中伟 兰彬艳 李换娣 罗娜 辉宇(通讯作者)
昆明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摘要:红色旅游作为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中国文化旅游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云南省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与生态优势,逐步形成以研学旅行为核心的红色文旅发展模式。本文从红色旅游的定义出发,结合其教育属性与实践价值,分析云南红色旅游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及市场创新中的阶段性特征,为区域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云南省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政策支持
一、红色旅游的定义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遗迹、纪念地及承载的革命精神为核心吸引物,通过参观、学习、体验等形式,传播爱国主义思想与革命传统的特殊旅游形态(李敏等,2018)[1]。其本质是“寓教于游”,将历史教育、文化传承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与社会教育功能。例如,昆明陆军讲武堂、扎西红色旅游景区等场所,通过场景还原与互动体验,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感。
(二)红色旅游的教育属性
红色旅游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沉浸式教育深化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研究表明,以研学旅行为载体的红色教育活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与情感共鸣(张伟,2020)[2]在云南,红色研学课程设计涵盖角色扮演、专家讲座、实地考察等环节,如“重走长征路”“忆苦思甜饭”等活动,有效实现了“学旅融合”。
(三)红色旅游的实践价值
红色旅游不仅具有文化传播功能,还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云南省通过整合红色景区与生态资源,带动当地就业与基础设施建设。例如,楚雄市西山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发展研学旅游,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导游、餐饮等服务岗位,实现了“红色资源”向“经济动能”的转化。
二、云南红色旅游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2004-2010年):政策引导与资源初探
2004年,中共中央提出“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云南开始系统梳理省内革命遗址。此阶段以昆明陆军讲武堂、扎西会议旧址等景点的初步开发为主,但服务设施简陋,客群局限于党员干部与本地学校[3]。2010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量仅约80万人次,市场认知度较低。
(二)发展阶段(2011-2018年):体系化建设与品牌塑造
2016年国家旅游局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体系后,云南加速推进红色研学基地建设。例如,周保中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设计“三天两夜”标准化研学课程。同时,政府通过资金扶持与人才培训,初步形成“昆明大理腾冲”等经典线路。至2018年,云南红色旅游年收入突破5亿元,客群扩展至全国青少年群体。
(三)深化阶段(2019年至今):融合创新与全域发展
新冠疫情催生了“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云南通过虚拟展厅、直播课堂等数字化手段,扩大红色文化传播范围。同时,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1年《云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全国红色研学实践范本”,重点开发多年龄层课程与定制化服务[4]。数据显示,2023年云南红色旅游接待量超1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20亿元,成为西南地区红色旅游标杆。
三、云南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边疆治理的黏合剂
红色旅游在多民族聚居区构建起共同精神家园。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通过AR技术还原1951年26族代表歃血为盟的场景,使游客参与度提升65%。怒江州将片马抗英遗址与独龙族整族脱贫展馆串联,开发的"边疆记忆走廊"年均接待研学团队12万人次。这类产品将革命叙事转化为可感知的集体记忆,2023年边境25县游客中,少数民族参与红色讲解服务占比达41%,有效强化国家认同。
(二)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红色文旅激活欠发达地区内生动力。会泽水城扩红文化园引入"革命剧本杀+生态农业"模式,带动周边种植红色主题果蔬1800亩,产品溢价率超40%。威信扎西小镇建设碳中和示范区,光伏步道与红色遗址形成景观共生,2023年吸引绿色投资3.2亿元。统计显示,全省34个红色旅游重点县中,28个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形成"红色引流—产业造血"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三)历史记忆的转换器
技术创新破解红色文化代际传递难题。云南革命军事馆运用AI大模型构建智能解说体系,可根据游客年龄自动切换叙事语言,使青少年参观留存率提升至79%。西南联大数字孪生系统实现5G全息教学,2023年开展"穿越时空的思政课"127场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让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手稿化身数字藏品,吸引Z世代用户占比达68%,完成红色IP的年轻化转译。
(四)国际传播的新介质
跨境红色旅游架设文明互鉴桥梁。中越边境打造的"胡志明小道探秘之旅",2023年吸引东盟游客9.2万人次,跨境直播观看量破千万。滇缅公路遗址与GMS旅游走廊联动,开发远征军主题跨境研学产品,国际订单量三年增长240%。这类产品既彰显云南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地位,又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注入红色动能。
四、云南红色旅游资源特色
(一)时空交织的资源矩阵
云南现存革命遗址832处,形成四大时空集群:长征主题资源带(扎西会议旧址、禄劝金沙江渡口等37处)、抗战记忆群(滇缅公路24道拐、松山战役遗址等214处)、边疆革命遗址(班洪抗英盟誓址、片马抗英纪念馆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宁洱民族团结园、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其中68处入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构成中国西南最完整的红色地理图谱。
(二)多民族融合的叙事特色
26个世居民族的红色记忆交织成独特叙事。佤族《司岗里》史诗与班洪抗英史实融合的实景剧,年均演出超200场;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用唐卡长卷演绎藏民支援红军的史诗,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这类资源将少数民族文化符号融入革命叙事,形成"用民族语言讲党史"的独特优势,2023年相关产品接待多民族家庭游客占比达38%。
(三)生态人文的叠加优势
81%的红色遗址分布在生态保护区,形成"红绿共融"的天然优势。威信扎西红色小镇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叠,游客可上午参观会议旧址,下午观测珙桐群落;滇西抗战遗址带串联高黎贡山生物走廊,开发出"重走远征军路+雨林科考"复合产品。这类资源组合使云南红色旅游的生态附加值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
(四)跨境辐射的区位特质
4060公里边境线赋予红色资源国际维度。河口起义纪念馆与越南孟康战场遗址联动,形成跨国红色旅游环线;畹町南洋机工纪念园通过数字技术复原"抗战生命线",与缅甸合作开发跨境研学项目。这类资源使云南成为全国唯一可开展常态化跨境红色旅游的省份,2023年相关产品国际游客占比达15%,显著高于其他红色旅游大省。
五、云南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深度融合教育与旅游
将红色文化教育与旅游体验深度结合,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差异化课程。小学阶段,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如教画红旗、唱红歌、观看红色电影等,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初步认知和兴趣;初中阶段,安排实地参观、导游讲解党情党史,开展角色扮演模拟红军长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激发爱国情感;高中阶段,则进行更深入的红色文化讲座、野外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二)强化研学基地建设
各红色研学基地应根据自身资源特色,结合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另外,应加强红色研学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包括改善住宿条件,提供干净、舒适的宿舍和专业的看护服务;丰富餐饮选择,除忆苦思甜饭外,提供当地特色美食,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和营养均衡;优化交通安排,保障学生往返景区的交通安全;
(三)优化产品设计与服务
应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课程内容不仅要涵盖红色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应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在研学过程中,确保专业老师和导游全程陪伴,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态;通过电话回访、意见征询单等方式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还应该加强宣传推广与品牌建设。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除传统的旅行社合作、学校宣传外,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作用。通过抖音、快手、运营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发布红色旅游资讯、研学活动成果等内容,与潜在客户保持密切互动;邀请网红、大V实地体验红色旅游产品,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扩大宣传范围。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明确品牌定位和核心价值。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品牌标识和宣传口号,突出云南红色文化的独特性和教育意义。通过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口碑,使“云南红色旅游”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的优质品牌代表。
项目名称:红色文旅创业项目。
项目编号:2024XJ5345。
项目来源:昆明文理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李敏, 王建华. (2018). 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研究. 《旅游学刊》, 33(5), 45-52.
[2]张伟. (2020). 研学旅行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机制. 《教育研究》, 41(7), 88-95.
[3]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 《云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4]国家旅游局. (2016).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北京: 国务院办公厅.
作者简介:
宋中伟(2002.4~),男,云南昆明,昆明文理学院,22级学士,工商管理方向
兰彬艳(2004.6~),女,云南昆明,昆明文理学院,22级学士,工商管理方向
李换娣(2004.1~),女,云南普洱,昆明文理学院,22级学士,工商管理方向
罗娜(2003.5~),女,云南楚雄,昆明文理学院,22级学士,工商管理方向
辉宇(1990.6~),女,云南昆明,昆明文理学院,12级硕士,工商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