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产管理中的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万晓清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财政投入持续增加的背景下,高校资产管理效率成为制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议题。本文基于教育资源配置理论与我国高校资产管理实践,提出包含效益性、可持续性、服务能力三个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管理优化路径。研究表明,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提升资产使用效能,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价值实现。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资源配置;指标体系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固定资产规模持续扩大,但是当前学术探讨多集中于日常管理技术层面,尚未形成完整的评估架构,这对教学质量弹性系数等关键参数关注不足。本文着力构建符合国情的高校资产效能评价模型,助力教育现代化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问题与挑战
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模式历经三个阶段演进:2000年前的传统会计核算模式以账务管理为核心,2010年后逐步转向信息化管理阶段,2020年以来智慧化管理成为新趋势[1]。然而,高校资产管理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以清华大学为例,其建立的资产共享平台使设备使用率提升37%,体现了技术驱动的管理创新成效。然而,当前实践仍存在突出问题:一是评价维度单一,68%的高校管理体系仅关注资产完整性;二是数据孤岛现象普遍,财务、教务、后勤系统间数据互通率不足40%;三是绩效导向缺失,教学科研设备使用效益评估覆盖率仅为29%。这种现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难以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
三、应对策略
(一)构建三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为全面评估教育资源配置效果,我们提出了一套包含效益性、可持续性、服务能力三个维度的评估框架。其中,效益性维度权重最高,占比45%,旨在衡量资源配置的产出效益。在这一维度下,我们设置了“生均设备占有率”、“跨学科使用率”等关键指标,同时引入教育产出弹性系数,对资源配置偏差进行修正,以提高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可持续性维度占比30%,关注资源配置的长远影响。该维度涵盖了“能耗效率比”、“维护成本占比”等要素,通过强化全周期成本管控,确保资源配置的可持续性,降低资源浪费。服务能力维度占比25%,着重考察资源配置的服务水平。我们设计了“共享平台覆盖率”、“技术响应速度”等指标,以推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综上所述,该评估框架全面、系统地考虑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各个方面,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服务水平。
(二)建立全流程动态调整机制
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运作需要配套的动态调整机制作为保障。针对高校资产使用场景的差异性特征,建议构建“基础指标+扩展指标”的模块化指标体系。基础指标覆盖教学设备、科研仪器、基础设施三大类资产,包含设备完好率、年均使用时长、共享服务人次等通用性指标;扩展指标则根据艺术类、医学类、工程类等不同学科特点设置特定监测参数。在权重分配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方法。通过组建由资产管理专家、学科带头人、财务人员构成的15-20人的专家小组,进行三轮权重修正。
(三)构建智能技术支撑体系
现代信息技术为资产绩效评价提供了全新的实现路径。建议搭建“四层架构”智慧管理平台:数据采集层部署RFID标签和智能传感器实现资产状态实时感知;数据处理层运用边缘计算技术进行本地化数据清洗;分析应用层构建资产画像模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设备生命周期;决策支持层开发可视化驾驶舱,为资源配置提供动态决策依据。
在数据治理方面,建立“三码联动”标识体系(资产编码、空间编码、人员编码),打通教务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系统间的数据壁垒。某理工类高校实践表明,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跨系统数据共享链,可使资产追踪准确率提升至98.7%,异常状态报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同时,开发基于数字孪生的虚拟仿真模块,能够模拟设备使用场景,预判资源配置效益。
(四)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创新是确保绩效评价落地实施的关键。建议构建“三位一体”制度框架:在顶层设计层面,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绩效管理办法》专项立法,明确“校长-资产管理处-使用单位”三级责任体系;在操作规范层面,制定《绩效评价实施细则》,规定评价周期、流程规范、结果应用等具体要求;在配套机制层面,建立绩效预算联动机制,将评价结果与次年经费预算挂钩,形成“投入-产出-反馈”的良性循环。
四、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一)分步推进实施策略
建议按照“试点先行、分类实施、迭代优化“的路径推进。第一阶段(1-2年)在3-5所不同类型高校开展试点,重点验证指标体系的适用性;第二阶段(3-5年)形成区域标准,建立院校自评与第三方评估结合的混合评价模式;第三阶段(5-8年)构建全国性资产绩效数据库,实现动态对标管理。
(二)构建多元保障体系
人才保障方面,建立资产管理专业认证制度,培育既懂教育规律又掌握数据分析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经费保障方面,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评价系统开发,经费比例不低于设备购置费的1.5%。技术保障方面,制定《教育资产管理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接口规范,确保系统兼容性。
(三)强化结果应用机制
建立“四挂钩应用机制:与预算分配挂钩,绩效评价前30%单位获增量预算奖励;与项目审批挂钩,连续两年后10%单位限制设备采购;与院系考核挂钩,纳入领导班子任期目标;与个人考评挂钩,作为实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某试点高校实施后,大型设备年均使用时长从800小时提升至1500小时,维护成本占比下降4.3个百分点。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构建的资产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多维指标设计、动态调节机制和智慧技术赋能,有效破解了传统管理中的责任虚化、标准模糊、追踪困难等难题。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在资产效能预测中的应用,以及绩效评价与学科建设的深度融合。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高校资产管理必将从“粗放式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价值创造”,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陆登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新会计,2024,(10):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