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固态废料的新型混凝土设计研究

作者

王博艺 吴迪 赵健雄 张杨

黑龙江齐齐哈尔工程 161000

摘要:随着环保意识提升与资源可持续利用需求增长,利用固态废料制备新型混凝土成为研究焦点。本文深入探究工业固废赤泥、秸秆纤维等固态废料在新型混凝土设计中的运用,分析其作用机理、性能特点,为推动新型混凝土发展与固态废料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固态废料;新型混凝土;设计研究;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建筑行业持续扩张的当下,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传统混凝土制备对水泥、砂石等天然原材料依赖严重,导致资源过度开采与环境破坏。与此同时,工业固废赤泥、农业废弃物秸秆纤维等固态废料大量产生,不合理处置引发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因此,开展基于固态废料的新型混凝土设计研究,对解决废料处置难题、实现建筑材料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将工业固废赤泥、秸秆纤维等固态废料合理用于新型混凝土设计,通过优化配合比与制备工艺,制得性能优良且环保的新型混凝土。

二、固态废料特性分析

(一)工业固废赤泥

1化学组成

[1]赤泥是氧化铝生产废渣,化学组成复杂,主要含 Fe₂O₃、Al₂O₃、SiO₂、CaO 等。

2物理性质

赤泥呈细颗粒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颜色多为红或棕色。堆积密度 1.5 - 2.5g/cm³,有吸水性与可塑性。

3活性分析

赤泥活性成分主要是 Al₂O₃和 SiO₂等,能与水泥水化产物二次反应生成胶凝物质,提升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

(二)秸秆纤维

1化学组成

[3]秸秆纤维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纤维素赋予纤维高强度和刚度,半纤维素改善与水泥基体界面结合性能,木质素起粘结和保护作用。还含少量灰分、果胶等。

2物理性质

秸秆纤维轻质高强,密度 0.6 - 1.2g/cm³,长度几毫米到几十毫米,直径几微米到几十微米,表面粗糙有孔隙结构,利于与水泥基体机械咬合,但吸水性强。

三、基于固态废料的新型混凝土设计原理

(一)工业固废赤泥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原理

1作为水泥混合材

[1]赤泥具潜在活性,可作水泥混合材。水泥生产时,赤泥与熟料、石膏等混合粉磨,其活性成分与水泥熟料水化产生的氢氧化钙二次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等胶凝产物,提高水泥强度和耐久性,还能降低成本,减少熟料用量,降低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

2制备碱激发赤泥人造骨料

[2]碱激发赤泥人造骨料由赤泥与碱性激发剂、骨料等混合,经成型、养护制备。碱性激发剂作用下,赤泥活性成分反应生成高强度胶凝物质粘结骨料。该人造骨料密度小、强度高、吸水性低,可用于制备轻质混凝土,能与水泥基体良好结合,共同承受荷载,提高混凝土性能。

(二)秸秆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增强原理

1纤维增强作用

[3]秸秆纤维增强混凝土主要靠桥联和阻裂效应。混凝土出现微裂缝时,纤维跨越裂缝阻止扩展,提高抗拉强度和韧性,分担荷载,使受力均匀,改善内部结构,减少缺陷。

2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

适量秸秆纤维掺入能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

四、基于固态废料的新型混凝土制备工艺

(一)原材料准备

1赤泥的预处理

为提高赤泥应用性能,需预处理。先筛选除杂,再据特性和应用要求选激发方法。碱激发时准确计算碱性激发剂用量并充分混合;热激发则需高温煅烧提高活性。

2秸秆纤维的预处理

[3]秸秆纤维亲水性强、表面杂质多,需预处理。物理处理如机械粉碎、水洗除杂,减小纤维尺寸,提高分散性;化学处理如碱处理、硅烷偶联剂处理改善表面性能,提高与水泥基体粘结强度。

(二)配合比设计

1确定设计目标

依新型混凝土使用要求和性能指标确定配合比设计目标。结构工程注重强度和耐久性,保温隔热工程关注保温和轻质特性。确定目标时考虑固态废料特性和掺量限制,保证性能稳定和成本合理。

2初步配合比计算

据设计目标和原材料性能,用绝对体积法进行初步配合比计算,确定水泥、骨料、水、固态废料及外加剂用量。

3配合比优化

通过试配和性能测试优化初步配合比。试配观察工作性能,如坍落度、流动性、粘聚性等,据此调整。

(三)混凝土制备过程

1搅拌工艺

将预处理后的赤泥、秸秆纤维及其他原材料按优化配合比依次加入搅拌机。先干拌水泥、骨料等,再加水和外加剂继续搅拌,保证均匀。

2成型与养护

搅拌好的混凝土倒入模具成型,振捣密实。复杂或大体积构件分层浇筑振捣。成型试件及时养护,养护方法有标准养护、自然养护、蒸汽养护。

五、基于固态废料的新型混凝土性能研究

(一)力学性能

1抗压强度

试验表明,适量赤泥掺入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因其活性成分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生成更多胶凝物质,增强内部结构。但掺量过高,抗压强度下降,因赤泥活性低,影响水泥正常水化,降低密实度。秸秆纤维适量掺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压强度,阻止裂缝扩展,过多则因形成薄弱界面和影响流动性致振捣不密实,降低抗压强度。

2抗拉强度

秸秆纤维对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效果显著,因其高抗拉强度承担部分拉应力,阻止裂缝产生和扩展。随掺量增加,抗拉强度先升后降,掺量过高易团聚形成缺陷。赤泥掺入对抗拉强度影响较小,但改善内部结构,间接提高抗拉强度。

(二)耐久性能

1抗渗性能

适量赤泥掺入细化混凝土孔隙结构,降低孔隙率,提高抗渗性能,其活性成分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填充孔隙,减少渗水通道。秸秆纤维掺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抗渗性能,增加粘聚性,减少离析泌水,降低连通孔隙率。

2抗腐蚀性能

在硫酸盐腐蚀环境下,赤泥活性成分与硫酸盐反应生成稳定产物,提高抗硫酸盐腐蚀性能。秸秆纤维改善内部结构,减少缺陷,一定程度提高抗腐蚀性能。在酸碱腐蚀环境下,掺量影响抗腐蚀性能。

六、基于固态废料的新型混凝土经济与环境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1原材料成本降低

传统混凝土依赖的天然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工业固废赤泥和秸秆纤维等固态废料来源广、成本低,甚至部分地区赤泥处置需费用。将其用于新型混凝土制备,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

2生产工艺成本变化

新型混凝土在原材料预处理和配合比设计投入更多技术和人力成本,但整体生产工艺成本变化不显著。碱激发赤泥人造骨料制备工艺虽复杂,但优化工艺参数和设备选型可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成本。

(二)环境效益分析

1减少固态废料排放

工业固废赤泥和秸秆纤维等若不合理处置,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用于新型混凝土制备,实现资源化利用,大幅减少排放。

2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传统混凝土生产中水泥熟料烧制能耗高、碳排放大。新型混凝土使用赤泥等固态废料,减少水泥熟料用量,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八、结论

本研究深入探讨基于固态废料的新型混凝土设计,分析赤泥和秸秆纤维等固态废料特性,明确其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和应用原理。通过合理预处理、配合比设计和工艺优化,可制备性能优良的新型混凝土,在力学、耐久和工作性能方面表现良好,具显著经济和环境效益,在建筑结构和道路工程等领域成功应用,验证了可行性和优越性。

引用文献:

[1] 郝勇,信翔宇,黄永波,段广彬. 工业固废赤泥在水泥制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粉体技术,2022,28(02):1-6.

[2]田凯歌.碱激发赤泥人造骨料混凝土材料设计及其应用研究[D].导师:邢锋.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24.

[3]郑海峰.基于固体废弃物构建呼吸砖及其呼吸性能的研究[D].导师:高文元.大连工业大学,2020.

[4]曹健.固体废弃物秸秆纤维增强硫氧镁水泥环保建材性能[D].深圳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