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旅游时代文化遗产地数字化保护与沉浸式体验创新模式探索

作者

张志斌

策勒中等职业学校 848300

摘要:智慧旅游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利用面临技术革新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本文以数字技术为切入点,结合三维建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探讨文化遗产地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径与沉浸式体验的创新模式,通过分析北京中轴线、敦煌莫高窟、丽江古城等典型案例揭示文化遗产地保护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的转型逻辑,提出技术集成、文化叙事、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创新框架,研究认为数字化技术重构了文化遗产的保存方式,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现了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关键词:智慧旅游;文化遗产地;数字化保护;沉浸式体验;技术集成

引言:文化遗产地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其保护与利用始终面临“保护优先”与“活化传承”的矛盾,传统保护模式以物理隔离和静态展示为主,存在公众参与度低、文化内涵解读不足等问题,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为文化遗产地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数字孪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使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修复与展示成为可能;沉浸式体验技术的普及通过场景重构、互动叙事等方式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产品,这种“技术赋能”与“体验升级”的双重驱动,正推动文化遗产地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创造性转化”转型。

一、文化遗产地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径

(一)三维建模与虚拟复原

三维建模技术通过高精度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毫米级数据采集,构建全要素数字孪生体,敦煌研究院利用该技术完成289个洞窟的数字化影像采集,拼接处理面积达1.86万平方米,使壁画、彩塑的病害监测与修复方案制定效率提升70%,北京中轴线“数字中轴”项目通过BIM建模技术对15处遗产点进行建筑形制、结构力学分析,为古建预防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此类技术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数字永生”,通过虚拟修复功能还原了历史场景的原真性。

(二)人工智能驱动的预防性保护

AI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已从病害识别延伸至风险预测,敦煌研究院研发的“壁画病害智能诊断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20余种病害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准确率达92%;故宫博物院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展厅温湿度、观众流量进行动态监测,将文物劣化风险降低40%,基于区块链的文物溯源系统可对文物修复材料、工艺进行全流程记录,确保修复过程的可追溯性,这些技术突破标志着文化遗产保护从“被动修复”向“主动预防”的范式转变[1]。

(三)云平台与数据共享

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激活文化价值的关键,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建设的“中华文明云展”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全国300余家博物馆的文物数据接入统一平台,用户可通过VR设备实现跨馆漫游;山西文博集团构建了“三晋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将壁画、彩塑、古建等50余处遗产的高清影像、三维模型向公众开放,此类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通过API接口实现与文旅企业、科研机构的数据共享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底层支撑。

二、沉浸式体验的创新模式与实践

(一)场景重构:从“物理空间”到“数字场景”

沉浸式体验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重构文化遗产的叙事场景,平遥古城科技艺术馆利用球幕投影技术将双林寺千手观音、晋商驼道等历史场景投射至半球巨幕,配合环境音效与气味模拟使观众“穿越”至明清时期的晋商世界,河南戏剧幻城通过21个剧场、6500余场戏剧演出构建了“土地、粮食、传承”三大主题叙事空间,观众可自由选择观演路径,体验“一人一剧”的个性化叙事,此类场景重构增强了文化感知的深度,通过“选择-互动-反馈”机制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2]。

(二)技术融合:从“单一呈现”到“多模态交互”

多技术融合是沉浸式体验创新的重要方向,丽江古城“5G+智慧旅游”项目通过VR直播、AI导览、无人巡逻车等技术矩阵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数字化,游客可佩戴VR眼镜实时观看古城全景,通过AI语音助手获取文化讲解,甚至在无人商店体验刷脸支付;北京老君山“知道·老君山”项目将全息投影、XR扩展现实与真人演艺结合,通过“古风+戏剧”“现代舞+太极”的跨界表达使《道德经》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语言,此类技术融合拓展了体验维度,通过“虚实共生”的交互设计,模糊了文化消费与文化教育的边界。

(三)文化IP化:从“资源导向”到“需求导向”

文化遗产的沉浸式体验需以文化IP为核心驱动力,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的“数字藏经洞”项目通过游戏引擎还原唐代洞窟场景,用户可化身“数字供养人”参与壁画修复,项目上线首月访问量突破1200万次,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以唐代市井文化为IP[3],打造了包含唐风建筑、非遗工坊、全息投影剧场的沉浸式街区,日均接待游客超7000人次,此类案例表明文化遗产的活化需以年轻化、社交化的文化产品为载体,通过“文化+科技+商业”的协同创新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统一。

三、文化遗产地数字化保护与沉浸式体验的协同机制

(一)技术集成与标准建设

文化遗产地的数字化保护与沉浸式体验涉及多技术协同,需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北京中轴线“数字中轴”项目通过制定《文化遗产数字孪生技术规范》明确了数据采集精度、模型构建规则、系统接口标准,为跨机构协作提供了技术框架,针对文化遗产数据的版权保护问题,需探索区块链存证、数字水印等技术的应用,确保文化资源的安全共享[4]。

(二)文化叙事与体验设计

沉浸式体验的核心在于文化叙事的创新表达,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文物库”通过“故事化”标签设计将文物与历史事件、人物关联,用户可通过点击文物触发关联故事,此类设计启示我们,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需避免“技术堆砌”,应通过“文化解码-技术编码-体验解码”的转化路径将专业考古知识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文化符号[5]。

(三)公众参与与社区共建

文化遗产地的保护需构建“政府-企业-公众”的协同网络,敦煌研究院发起的“数字供养人”计划通过线上众筹、线下修复体验等方式吸引超50万用户参与文物保护;丽江古城通过“智慧旅游志愿者”项目培训本地居民担任AI导览员、非遗体验师,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社区共识,此类实践表明公众参与能缓解保护资金压力,通过“文化认同-行为参与”的良性循环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6]。

结论:

智慧旅游时代文化遗产地的数字化保护与沉浸式体验创新本质上是“文化逻辑”与“技术逻辑”的深度耦合,通过三维建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文化遗产地实现了从“物质载体”向“文化场景”的转型;而通过场景重构、多模态交互、文化IP化等创新模式,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得以在沉浸式体验中活化传承,这一过程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通过“文化+科技”的协同创新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未来随着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技术的成熟,文化遗产的沉浸式体验将向“全感官参与”“跨时空交互”的更高阶段演进,推动人类文明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建臣.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成功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J].当代旅游, 2024, 22(3):6-7.

[2] 涂小东,陈俊峰,陈浩.一种基于VR/AR虚拟沉浸式技术的智慧旅游平台系统及方法.CN202211257351.1[2025-05-05].

[3] 陶俊,石美姣,崔雨萌.沉浸式文旅空间:概念,模式与趋势[J].图书馆论坛, 2025, 45(1):21-28.DOI:10.3969/j.issn.1002-1167.2025.01.003.

[4] 张英恒,秦佳.智慧旅游背景下沉浸式体验认知困境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24):80-82.

[5] 潘晓霞,刘晓茹.重塑旅游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文旅设计研究[J].纺织报告, 2024, 43(7):28-30.DOI:10.3969/j.issn.1005-6289.2024.07.011.

[6] 王娜娜.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旅游发展路径探究——以济南市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