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羌寨文旅数字可视化研究

作者

刘骐铭 孙妍

成都东软学院 四川成都 611844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可视化技术在文旅融合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于羌寨等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地区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可视化技术在羌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分析其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为羌寨的数字可视化设计提供相关设计思路,也为羌寨文化创新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羌寨文旅;数字可视化设计

一、引言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这一战略已成为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深刻反映了国家对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它不仅着眼于提升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强调了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以文化振兴带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数字技术的融入,特别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为文旅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文旅体验更加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不仅优化了文旅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且通过活化历史和人文资源,开辟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内的智慧旅游、云展览等实践案例,进一步证明了数字技术在推动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广阔前景。基于北川羌寨的文旅产业现状,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其发展情况,并结合文旅融合领域中数字化建设的先进案例,探讨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为北川羌寨的文旅融合数字化可视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二、羌寨文旅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羌寨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样的自然景观,其文化的独特性,如羌绣、羌笛、祭祀活动等,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同时,羌寨的自然风光,如山脉、河流等,也是吸引受众的重要资源,然而,这些资源的数字化展示和推广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1羌寨文旅概述

北川地区保存较好的传统羌寨群落主要聚集在小寨子沟及其毗邻的青片乡。这里地势险峻海拔多在1600米以上,高山地区更是超过2200米。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为青稞等高原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如今,羌寨的居民大多已搬迁至山下的河谷地带,在那里种植玉米、土豆和大豆,同时保留着高山放牧的传统生活方式,牛羊猪等家畜养殖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自然的壮丽景色还是丰富的人文遗产,羌寨都展现出其独到的吸引力,这不仅为羌族文化的持续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当地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1羌寨文旅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羌寨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为文化的传承和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但羌寨的文旅产业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文旅融合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缺乏深度整合文化与旅游的创新模式。虽然已经实施了一些基础的数字化服务,比如在线宣传和电子票务系统,为受众提供了便利的信息服务和交易手段,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更深层次的数字可视化应用方面,羌寨尚未充分利用如AR/VR技术增强旅游体验、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行为等,现代技术手段来增强旅游体验和提升服务质量。

羌寨地区的网络覆盖、交通设施、旅游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限制了数字文旅服务的普及和受众体验的提升。由于硬件设施和人才资源的限制,项目创新和开发面临诸多挑战。此外,当地部分农村居民更倾向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缺乏对长远发展机会的认识和投资,这进一步加剧了推广数字文旅概念的难度,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强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服务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全面推动数字产业发展中,羌寨地区在数字文旅领域的专业人才分布不均,技术不全面,这限制了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目前,羌族地区严重缺乏综合能力、综合专业技术文化水平以及品牌策划营销能力的人才,存在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且人才专业能力比较单一,缺乏产业发展的知识储备,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数字技能,同时吸引外部专业人才,以支持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进程。

三、羌寨文旅数字可视化设计原则

数字可视化设计是一种将数据、信息或概念通过视觉元素(如图像、图形、图表、动画等)转换成图形图像的创作过程,对于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而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可视化表达,通过应用可视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把抽象的信息语言进行可视化的再现,让用户高效地进行信息识别、认知和理解。针对羌寨文旅的数字可视化设计,运用参与式互动体验、多维度信息层次构建、情境关联与文化脉络展现等设计原则,可以更好的让用户体验者感受羌寨的魅力与文化内涵,增加了其传播力度,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3.1参与式互动体验原则:

在羌寨文旅的数字可视化呈现中,强调受众的主动参与和即时反馈,通过数字技术如AR互动、虚拟现实体验等手段,让受众不仅仅作为旁观者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成为参与文化探索与创意表达的主体。通过对羌寨的数字可视化设计,能够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方式理解羌寨的建筑美学和文化传统,而且通过简化信息的传递和表达,降低了受众对复杂文化背景的理解难度,同时让受众能够在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中,能够主动与羌寨的文化遗产进行互动,亲身体验和探索羌寨的深厚文化底蕴,提升游览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3.2多维度信息层次构建原则:

在羌寨文旅的数字可视化的设计中融入多层次信息展示,这是有层次与逻辑的,既包括宏观的羌寨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概览,也涵盖微观的民俗细节、手工艺展示等,在通过信息可视化的过程中,确保不同需求的受众都能获取到丰富而深入的信息内容,增强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和深度,也使得受众在可视信息的引导下,能够不断加深对羌寨的认识与理解。这种设计策略通过互动式学习和个性化推荐系统,进一步提升了受众的主动探索性和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多渠道传播和持续的内容更新,保证信息的广泛可达性和时效性。同时可以增加社区参与和文化教育的结合,以确保数字可视化不仅是传播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桥梁,让羌寨的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递。

3.3情境关联与文化脉络展现原则:

在羌寨文旅数字可视化设计中,不只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而是通过图像、图形、文本、音效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创造出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环境。注重将数字内容与羌寨的实际场景紧密结合,利用时间轴和故事线等叙事手法,生动地展现羌寨文化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和当下生活状态,揭示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社会背景和文化逻辑。通过这种方式,受众不仅能够看到羌寨的自然风光和建筑风貌,更能够感受到羌寨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精神。例如,通过数字化展示羌寨的传统节庆、民间艺术、日常生活等场景,受众可以直观地了解羌寨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同时,通过互动式的时间轴,受众可以自由探索羌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成就,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更能够在深层次上理解羌寨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加深对羌寨文化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认识。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受众的游览体验,也为羌寨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欣赏羌寨的独特文化。

四、羌寨文旅数字可视化策略

数字可视化策略通过采用创新的视觉技术手段,重塑了传统文化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通过改革传统可视化手段,我们能够重新激发羌寨艺术的魅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重点聚焦于利用羌寨场景的传播,对羌寨的可视化展示进行创新,不仅满足了观众的个性化需求,还通过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深刻感受到羌寨独特的文化气息。

4.1打造全新的羌寨数字化呈现方式

羌寨聚落从整体到单体,从建筑到局部,也都体现了对其历史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吸取和保留。羌寨聚落不仅是一处居住空间,更是羌族人民智慧与精神的体现,它从整体布局到每一栋建筑,乃至细微之处,都深深烙印着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灵魂。

采用数字可视化的方式对传统的建筑与景观进行创新,打造全新的羌寨呈现方式,使用高清摄影、三维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对羌寨的建筑、服饰、手工艺品等进行数字化记录,能够精确捕捉和展示具体细节。

利用高精度的摄影设备和三维扫描仪,对羌寨的每一栋建筑进行细致的拍摄和扫描。捕捉到建筑物表面的纹理、色彩以及复杂的几何形状,生成高度逼真的三维模型。无论是碉楼的沧桑质感,还是普通民居的温馨细节,甚至是窗棂上的雕花、门框上的彩绘,都能被完整记录下来,为后续的数字化复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这些静态的图像和模型“活”了起来。通过VR设备,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走进”羌寨,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羌族人的日常生活。在虚拟环境中,不仅可以欣赏到羌寨的自然美景,还能深入了解每一座建筑背后的故事,甚至加入了羌族的传统活动,如跳锅庄舞、制作手工艺品等,极大地增强了互动性和沉浸感。

为了更好地展示和传播羌寨的文化遗产,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数字化平台。这个平台集成了高清图片、三维模型、VR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内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访问方式。同时,平台还应包含详尽的文字介绍、音频解说和视频资料,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机会深入了解羌寨的文化精髓,促进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2创作羌寨文旅主题产品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我们已经进入智能传播的新时代,这为羌寨文旅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丰富呈现形式的同时,还促进了羌寨文旅的多种主题产品的不断外延,从而带来更加生动、互动、个性化的体验。

4.2.1数字影像技术制作宣传短片

羌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影像的应用是有巨大的潜力的,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作品,丰富其文化传播的方式,不仅如此,羌寨文旅还可以在短片的制作方式上进行创新,在以往传统的视频宣传短片的基础上,增加数字影像的方式,从情景关联和文化的发展脉络入手,将羌寨的历史事件与文化运用数字呈现的方式进行展示,还能加深外界对羌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进一步推动羌寨的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

4.2.2开发羌寨文旅互动软件

面对互联网与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羌寨文旅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升级机遇,羌寨文旅互动软件是成为传播羌寨文化的有效工具,互动体验的强化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环。在保持文物与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开发3D文物模型、设计趣味问答游戏等环节,羌寨文旅项目能够显著提升参观者的参与度与体验感。例如,游客可以通过触摸屏与3D复原的羌族乐器互动,学习其演奏技巧;或是参与一场基于羌族历史的解谜游戏,通过解答与文物相关的谜题,逐步揭开羌寨的神秘面纱。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厚重的历史故事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得羌寨的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真正实现了让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激发社会公众对羌族文化的兴趣与尊重。

4.2.3建设羌寨数字博物馆

在互联网和新兴技术的推动下,羌寨数字博物馆的创建标志着传统博物馆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它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实体与虚拟的桥梁,为羌族文化的传播与体验提供了全新的维度。该数字博物馆通过创新的互动体验,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局限,使文化遗产以一种动态和参与性的方式呈现,从而有效激发了参观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羌寨数字博物馆利用3R技术(VR、AR、MR)将羌寨的自然景观、历史建筑、传统服饰、手工艺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进行数字化复原和展示,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探索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虚拟导览,仿佛亲临其境地感受羌寨的风土人情,甚至参与到羌族的传统节日和仪式中,体验羌族的生活方式。

此外,数字博物馆还开发了互动问答、在线解谜和3D文物互动等游戏化元素,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和教育性,使观众在娱乐中学习,提高了对羌寨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通过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的整合,羌寨数字博物馆的内容可以轻松分享,吸引更多的在线观众参与互动,扩大了羌寨文化的影响力。

羌寨数字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教育的平台,它通过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使羌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数字博物馆还为羌寨的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了展示和销售的空间,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文旅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羌寨的文旅数字可视化发展不仅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展示窗口,也能为旅游服务的升级与优化带来强大的动力。羌寨文旅数字可视化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数字化手段,羌寨的文化资源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旅游服务的升级与优化带来了强大的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化,我们相信,羌寨的文旅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连军,梁茵,韩娟,等. 北川羌寨的空间形态研究——以青片乡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8):165-169.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18.041.

[2]袁犁,游杰.消失的聚落—北川古羌寨遗址建筑与环境空间研究[M].重庆:重庆建筑出版社,2015.

[3]王雪乃,张强.探索信息可视化的内在规律[J].设计,2016(02):122-123.

[4]赵征,刘华欣.媒介技术视域下冀东皮影数字可视化与场景传播策略研究[J].电影评介,2024,(03).

[5]田崑,张紫微,郑丹.基于山西红色文化基因的数字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0,(11):139-140.

[6]栗梦媛,张春茜,李云晓,等.数字技术赋能沧州市文旅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4,(05):107-110.

[7]向岚麟,殷炜达.羌寨聚落景观特点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5,(11):126-127.

[8]魏如意,阳君杰,朱少俊,等.红色精神数字可视化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22):160-162.

[9]宗含雪,梁学勇. 数字技术下博物馆信息可视化创新设计路径研究——以"云游敦煌"平台为例[J].包装与设计,2023(2):138-139.

第一作者:刘骐铭,硕士研究生,助教,所在单位:成都东软学院,研究专长:数字文创

第二作者:孙妍,硕士研究生,助教,所在单位:成都东软学院,研究专长:数字媒体艺术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立项课题,课题名称:数字可视化赋能羌寨文旅景观应用研究,课题号:WLWH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