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药品耗材管控对收入结构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玲

青海省交通医院810000

【摘要】随着新医改政策的深入推进,医院药品耗材管控成为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文旨在探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实施药品耗材管控措施对其收入结构产生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政策的解读以及对医院实际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药品耗材管控促使医院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这一转变有助于推动医院从以药耗为中心向以医疗服务质量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提升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短期内收入下滑、成本控制压力增大等。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这些影响,并提出了医院应对收入结构变化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医改;药品耗材管控;收入结构;医院管理

新医改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如药品零加成、耗材集中采购等,对医院药品耗材的使用和收费进行严格管控,有助于医院管理层更好地理解政策导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适应新医改带来的变化,同时也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新医改背景下药品耗材管控政策概述

1.1 药品零加成政策

这一政策直接削减了医院药品收入部分,促使医院寻求其他收入增长点。例如,某三甲医院在药品零加成政策实施后的第一年,药品收入较上一年下降了10%,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从之前的40%降至35%。

1.2 药品集中采购政策

这一方面减少了医院药品采购支出,但同时也降低了药品销售收入。对于医院收入结构而言,药品收入占比进一步降低,而采购成本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入减少带来的压力。例如,某地区医院在参与第二批国家集采后,相关集采药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0%,但采购成本降低了40%。

1.3 耗材集中采购政策

耗材集中采购政策实施后,医院高值耗材收入大幅减少,同时推动医院更加注重耗材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耗材浪费。某心血管专科医院在冠脉支架集采后,该类耗材收入占医院耗材总收入的比重从集采前的20%降至5%。

1.4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药品耗材管控关联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的推行,与药品耗材管控紧密相连[1]。在DRG和DIP付费模式下,医保根据病组或病种的付费标准支付费用,医院需在固定费用内完成治疗。例如,在某DRG试点医院,实施改革后,高值药品和耗材的使用量分别下降了15%和20%,从而影响了医院的收入结构,药品和耗材收入占比进一步降低。

二、医院药品耗材管控对收入结构的具体影响

2.1 药品收入占比下降

2.1.1 零加成与集采双重作用下收入减少

药品零加成政策切断了医院从药品销售中获取加成利润的途径,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使得药品价格大幅下降,两者共同作用导致医院药品收入显著减少。以某综合性医院为例,在新医改前,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45%左右。随着药品零加成和集采政策的逐步实施,药品收入占比逐年下降,到新医改实施三年后,药品收入占比降至30%。

2.1.2 药品结构调整对收入的影响

新医改推动医院药品结构发生调整,临床用药更加注重合理、规范和经济。一方面,高价格、辅助性药品的使用受到限制,其收入相应减少。例如,某医院在加强药品管控后,辅助用药收入下降了40%。另一方面,国家基本药物和性价比高的药品使用比例增加。虽然基本药物价格相对较低,但由于其使用量可能因政策引导而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品收入下降的幅度。然而,总体而言,药品结构调整仍使得药品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医院需要通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来平衡收入结构。

2.2 耗材收入占比降低

2.2.1 高值耗材集采后收入锐减

高值耗材集中采购政策对医院耗材收入结构产生了巨大冲击。以人工髋关节集采为例,集采前某医院该类高值耗材平均每套售价为3万元,集采后降至5000元左右。由于价格大幅下降,即使使用量保持不变,该医院人工髋关节耗材收入也大幅减少。据统计,集采后该医院人工髋关节耗材收入较集采前减少了80%。从整体耗材收入占比来看,某三甲医院在高值耗材集采前,耗材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20%,集采后,这一比例降至15%,其中高值耗材收入占比从12%降至5%[2]。高值耗材收入的锐减促使医院重新审视耗材管理策略,加强成本控制,提高耗材使用效率。

2.2.2 低值耗材管理加强与收入变化

虽然低值耗材单价较低,但由于使用量大,加强管理后仍对医院成本控制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收入方面,低值耗材收入虽未像高值耗材那样出现大幅下降,但由于整体管理更加精细,其收入占比也有所降低。

2.3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上升

2.3.1 价格调整助力医疗服务收入增长

为了弥补药品和耗材收入减少带来的损失,新医改政策在降低药品和耗材价格的同时,对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了调整。以某医院为例,在新医改实施后,手术费平均上调了30%,护理费上调了20%。在新医改实施前,医疗服务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35%,实施后两年内,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上升至45%。

2.3.2 服务质量提升带动患者量增加与收入提升

通过优化就诊流程、提高诊疗技术、加强医患沟通等措施,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口碑得到改善,吸引了更多患者前来就医。例如,某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一站式服务等便民措施,缩短了患者就诊等待时间,患者满意度从之前的80%提升至90%。该医院在服务质量提升后的一年内,门诊量增长了15%,住院患者量增长了10%,医疗服务收入随之增长了20%。这表明医院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在新医改背景下找到了新的收入增长点,有利于优化医院收入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2.4 其他收入变化情况

2.4.1 财政补助收入变化及影响

新医改政策强调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责任,部分医院获得的财政补助收入有所增加。例如,某基层医院在新医改后,每年获得的财政补助用于设备更新的资金从之前的5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的资金从20万元增加到50万元。财政补助收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因药品耗材管控导致的收入减少压力,对医院维持正常运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财政补助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的占比相对稳定,一般在10%—15%之间波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因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所不同。虽然占比未发生显著变化,但财政补助收入的绝对额增加为医院收入结构的稳定提供了支持。

2.4.2 科研教学等其他收入的潜在影响

一些大型医院承担着科研和教学任务,随着医疗卫生行业对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医院在科研项目经费、教学收入等方面有增长的潜力。例如,某三甲医院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其科研项目经费收入从每年500万元增长至800万元。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可能为医院带来额外收入。同时,医院接收医学生实习、培训医务人员等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收入也有所增加。虽然科研教学等其他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占比较小,目前约为5%—8%,但其增长趋势对医院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降低医院对药品耗材收入的依赖程度,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庄,曹人元,孙焕征,任今今.医保DRG/DIP付费视角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2023,18(02):7-11.

[2]陈江飞,刘艳婷.人工晶体集采对白内障手术患者住院费用影响[J].中国医疗保险,2023,(01):106-109.